据《今晚报》报道,由黄健中执导的电影《大鸿米店》自摄制完成已被雪藏7年,即将重现银幕等来的却又是一纸禁映令。《大鸿米店》无缘观众已是事实,电影改编自著名作家苏童的长篇小说《米》,作为原著作者,苏童怎样看待这件事?
《米》是苏童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苏童第三部被改编为电影的小说,圈内人士认为,苏童最好的作品不是《妻妾成群》,不是《红粉》,而是这部知名度不高的《米》,《米》是苏童为数不多的长篇小说中最值得重现又最具争议的。“这部作品我从1990年冬天写到1991年春天。这是一个远离作者本人的故事,我想这是我第一次在作品中思考和面对人及人的命运中黑暗的一面。这是一个关于欲望、痛苦、生存和毁灭的故事,我写了一个逃离饥荒的农民通过火车流徙到城市,最后又如何通过火车回归到故里,50年异乡漂泊是这个人生活的基本概括,而死于归乡途中又是整个故事的高潮,我想我在这部小说中醉心营造了某种历史、某种归宿、某种结论。”
很多读过小说《米》的读者都说,看完感觉很压抑也很振奋,小说将人性恶的一面写到了极点。与之相比,电影《大鸿米店》的宣传语则将影片描述为精致好看的情欲片,充斥着贪婪、情欲、乱伦、仇恨、暴力和冷血的悬疑片,宣传海报设计的人物画面也是相当露骨。对此苏童认为,电影遭禁最重要的可能就是一些发行放映单位对该片进行的不良宣传与炒作。“那个宣传海报上的露骨画面是谁看了都不会感觉舒服的。我本人极其不喜欢。我觉得炒作害了这部电影,我看过这部电影,觉得很好。其实电影里没有多少性的画面,即使涉及到的也是不过分的,和很多片子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但就是这个夸张的宣传,起了一个坏作用”。
据《深圳特区报》报道,上世纪90年代中,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藏族青年阿来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尘埃落定》,一举获得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人民文学奖、《小说选刊》优秀小说奖,2000年还摘走了茅盾文学奖的桂冠,荣登中国小说的塔尖。现在,该书已经有十几种不同民族的文字版本,它的电影、话剧、舞剧改编权被争相抢夺。近日,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将在深圳电视台四套“800剧场”开播,以电视的形式演绎藏族王室青年的传奇人生。
剧中的傻子少爷扎西是一个传奇人物,是由老麦其土司酒后与汉族太太所生的二少爷。扎西天生愚钝、憨痴冥鲁,很早就被排除在权力继承之外,成天混迹于丫环娃子的队伍之中。
与原著的差异永远是文学改编争议的焦点。阿来的原著打破了现今中国小说创作的传统习惯,以一种近似于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叙述故事,重现主观体验,创新而随意地将情节的开合转换系于主人公近乎神经质般细腻敏感的心理体验之上,这使得作品跌宕起伏、扑朔迷离而又诗意盎然。如何在荧屏上表现出这种奇幻的效果,使得人们对电视剧拭目以待。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曾经创作过《突出重围》和《惊涛骇浪》的作家柳建伟,日前告诉记者,他正在准备创作一部以抗击“非典”为题材的小说《萨斯危机》。
柳建伟透露,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一个省会城市,主要人物将包括城市防治“非典”总指挥、医生、专家以及记者。之所以要创作这部小说,柳建伟说他2月份在海南时就已经感受到“非典”,“100多块钱一大包的板蓝根我就喝了5包”。如今,他已经到过成都的两家医院,了解和感受气氛,“五·一之后开始动手,争取用两个月的时间把它写出来”。柳建伟还说,本来有家电影厂起初想邀请他写一部抗击“非典”的电影剧本,得知中影已经着手电影《刻不容缓》之后,柳建伟改变了主意,“小说创作出来之后,还可能改编成电视剧”。
据《北京娱乐信报》报道,为了令港人重新振作,抗击非典,王家卫等香港电影界十大名导演纷纷义助拍摄抗非典宣传片,梁朝伟、张曼玉、刘德华等红星也将参与短片演出,其中部分场景将在淘大花园拍摄。
据悉,香港自有非典至今,演艺界不遗余力发起多项抗非典活动,近日香港电影工作者总会已经落实为政府拍一系列抗非典宣传短片,协助港人在逆境下重建信心,让市民走出非典阴霾。电影界已经动用了十大名导演,包括王家卫、杜琪峰、刘伟强、陈嘉上、陈可辛、马伟豪和罗启锐等,义拍名为《一比九十九系列》的抗非典宣传片,各大导演还会以自己的名作内的经典片段作为宣传片的蓝本。
其中王家卫计划以扬威海外的《花样年华》片段改拍为宣传片,片中梁朝伟扮演医生,张曼玉则演护士。陈嘉上拍摄的则是《野兽刑警》片段,还邀请吴镇宇及黄秋生在淘大花园茶餐厅拍摄吃饭场面。至于杜琪峰的《瘦身男女》片段则由刘德华协助拍摄,陈可辛的《三更》亦找来黎明任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