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低龄化写作当休矣

2003-06-04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成都 文仕全 我有话说
写作,是一门反映生活描写世态的学问,故没有一定的生活积累或人生体验是难以“写作”的。但在当代中国,这一切似乎都不是问题:出生没几年便以“小作家”自居的神童屡见不鲜,层出不穷,而且他们的年龄正在呈你小我比你更小的竞争态势。于是,前几年17岁写《三重门》的韩寒已经是“大龄青年”,12岁的蒋方舟写的《正在发育》已经“不再发育”,8岁的高靖康小朋友已成为“资深作家”,6岁半的窦蔻小作家正在受到4岁就改写《西游记》的武汉小熊妹妹的挑战,但小熊妹妹还不能以“小”见大,在她的身后,有几个3岁半的小诗人正跌跌撞撞地向她的记录逼近:一批“小灵通”似的写作神童在向我们频频招手,并且不顾市场青睐与否竞相出书并到处签名售书。这正是:天下逐利,惟此惟小;神童之书,几时还休?那么,这些本处于“呀呀”学语阶段的孩子是怎样“炼”成神童的呢?

据我观察,用一个简单的公式便可以“求解”,即:强化启蒙+传媒炒作=出书—神童。启蒙始于胎教,母亲一旦怀上孩子,就要阅读大量的名著名画名乐,使孩子在肚子里面开始文学艺术的熏陶;孩子出生后,父母要抓紧“因势利导”,见好就“填”。成都有位姓李的先生,孩子出生后便拟定了一份“天才神童”培养计划书,并严加落实。比如在墙上床上甚至碗上遍贴词汇、成语和名句等,规定孩子每天必须要熟记若干,否则便要遭到斥责怒骂。在这种填鸭式的灌输下,孩子不情愿地成为了“成语神童”。而传媒呢,面对神童,认为有利可图,往往投其所好,及时以“童”造“铜”,为其出书捉刀代笔、“隆重推出”不遗余力。这正是:欲要孩子“神”,先得父母“狂”;欲使“童”变“铜”,借助童子“功”。这不由让我们想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之古训,想到“拔苗助长”这句成语,想到被“减负”遗忘了的学龄前儿童,想到儿童因此失去的童心自由童年情趣童年快乐……人们不禁要问:冒这样大的风险,付出这么大的精力,强迫孩子写作出书挣钱,合适吗,值得吗?看看人家发达国家,有这样造“神”逐利把孩子当摇钱树的吗?低龄化写作也该歇歇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