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我不由发笑,因为想起许多的“喊”来,与先生的“呐喊”不同,他们是“喊叫”、“尖叫”、“叫喊”或者干脆就是个“喊”。单从词义本身来看,情形便大不同。呐喊要摇旗,要擂鼓,一定是地动山摇震撼人心,刚开始一个人站在旗下,冲着一群人擂鼓呐喊,有那被惊醒者,渐渐都加入进来,形成一个战阵,威势越来越大,成为力量。一部文学作品有了这样的力量,可以鼓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向前进,这个作者就是伟大的。而我们现在读到的作品,喊的方式却大为不同,就是如上我列举的种种。他们与“呐喊”不同之处,也是他们之间的共同之处,即个人行为,就是说,我喊我的,你听也罢不听也罢。当然,社会环境大不同了,如今讲民主自由,讲个性人权,关注个人情调成为时尚,呐喊就显得傻气,不如一个人的情绪发泄更像行为艺术,所以,为爱情喊喊,为压抑喊喊,为生存喊喊,甚至因为无聊和性高潮喊喊,才跟时代合拍。再者,读者也喜欢听这样的喊,呐喊会把他们吓跑,而个人化的喊喊,却能给他们同气连声的感觉,掏出钱来买你的书。所以,你把这喊理解成卖书的吆喝声,也未尝不可。
我并非否定当代作家的真诚,说他们是在迎合大众,一心只为卖书。不是,他们很真诚,他们的确是真心的在喊他们想喊的。我理解,他们就是那个境界,从没想过什么“呐喊”,只是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和真实感受喊一喊,他们是真诚的。我还请读者理解,一个作家,推动他创作的,是他最感觉好的东西,是他感兴趣的东西。或许他也想成为鲁迅那样的伟大的作家,但他对“呐喊”没感觉,或者说没那样的嗓子和底气。
我无心借鲁迅先生来打当代作家们的棍子,这样的比较,更是无心的,我也知道,他们比我更明白这一切,只是比较聪明,不做无谓的努力罢了。现在的读者也用不着被谁的“呐喊”去吓醒了,大家都是八面玲珑的人,心里什么都明白,那是难得糊涂,是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