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由“呐喊”说开去

2003-06-04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近些年来,图书出版越来越火,仅文学一类,几乎每天都有新书面世,中文著作与译介著作不相上下,虽然有做出来的畅销书障目,终归有可看之书。非典时期之前,我每周都要买一二百元的书,兴趣和从业的关系,买的书大多是文学类的,其中不乏当代作家的新著。然而,不记得有读完的。我读书的态度应该无可挑剔,虽谈不上焚香净手,虔诚求教的心态还是有的。然而,读来却觉兴味索然,不是不好看,是觉得没劲。近日非典困扰,不敢出门,有很充裕的时间呆在家里读书。翻遍书柜,最终拿下一本当学生时就读过不止一遍的鲁迅的《呐喊》来。先生总是不让我失望,许久以来对阅读的失望,为一种结结实实的东西所填充。掩卷后,余兴不减,研究起书名那两颗字来。——“呐喊”,先生这一声喊,真是振聋发聩,惊醒了不知多少昏睡的人;依然是这一声喊,不知鼓舞了多少勇士冲上前去。这一声喊,像一根针扎在中国人麻木的神经上,抖擞了他们的精神,自喊声出口,就如一把剑,悬在世代中国人的头顶,成为永恒的警醒和激励。先生的艺术造诣和表现手法,现在仍在为许多小说家仿效,然而,先生的精神高度和良苦用心却被忽视了。

于是我不由发笑,因为想起许多的“喊”来,与先生的“呐喊”不同,他们是“喊叫”、“尖叫”、“叫喊”或者干脆就是个“喊”。单从词义本身来看,情形便大不同。呐喊要摇旗,要擂鼓,一定是地动山摇震撼人心,刚开始一个人站在旗下,冲着一群人擂鼓呐喊,有那被惊醒者,渐渐都加入进来,形成一个战阵,威势越来越大,成为力量。一部文学作品有了这样的力量,可以鼓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向前进,这个作者就是伟大的。而我们现在读到的作品,喊的方式却大为不同,就是如上我列举的种种。他们与“呐喊”不同之处,也是他们之间的共同之处,即个人行为,就是说,我喊我的,你听也罢不听也罢。当然,社会环境大不同了,如今讲民主自由,讲个性人权,关注个人情调成为时尚,呐喊就显得傻气,不如一个人的情绪发泄更像行为艺术,所以,为爱情喊喊,为压抑喊喊,为生存喊喊,甚至因为无聊和性高潮喊喊,才跟时代合拍。再者,读者也喜欢听这样的喊,呐喊会把他们吓跑,而个人化的喊喊,却能给他们同气连声的感觉,掏出钱来买你的书。所以,你把这喊理解成卖书的吆喝声,也未尝不可。

我并非否定当代作家的真诚,说他们是在迎合大众,一心只为卖书。不是,他们很真诚,他们的确是真心的在喊他们想喊的。我理解,他们就是那个境界,从没想过什么“呐喊”,只是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和真实感受喊一喊,他们是真诚的。我还请读者理解,一个作家,推动他创作的,是他最感觉好的东西,是他感兴趣的东西。或许他也想成为鲁迅那样的伟大的作家,但他对“呐喊”没感觉,或者说没那样的嗓子和底气。

我无心借鲁迅先生来打当代作家们的棍子,这样的比较,更是无心的,我也知道,他们比我更明白这一切,只是比较聪明,不做无谓的努力罢了。现在的读者也用不着被谁的“呐喊”去吓醒了,大家都是八面玲珑的人,心里什么都明白,那是难得糊涂,是高境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