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唐弢藏书真面目,亲眼目睹如此珍贵的图书文献,看到这些珍贵图书没有散失,听说又能为研究者和读者所用,当然高兴,当然是喜。但是,看到这些书的书脊上被结结实实地贴上了标签,却叫我心疼。
说到唐弢藏书,人们最爱引用巴金的话,就是,一定要想办法把唐弢先生的藏书保存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因为有了唐弢的书就有了中国现代文学馆的一半。
这“形象地概括了唐弢藏书的珍贵价值,指明了它的权威性和重要性”,舒乙先生在《唐弢藏书目录》的序言中,对这种珍贵价值就概括得很好,如“初版本相当齐全”,“孤本书、稀本书、绝版书在‘唐弢文库’中占有相当的分量”,“这些书因其少而物以稀为贵,只能到‘唐弢文库’中去找,别处没有,为文学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原始依据”。
如此珍贵的图书,是不能按一般图书来对待的。
因为,这些藏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其内容,还包括书本身,就是装帧、设计、乃至用纸等等,这些就是书的相貌和身体,没有了这些物质形式,或者这些物质形式遭到破坏,就相当于人的身体遭到了创伤。把标签贴在书脊上,首先是外观上破坏了书的原貌,遮盖了书脊上相当有价值的出版单位等信息,其次,是这些标签和胶水,会腐蚀书,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唐弢藏书中,为什么有的同一本书会有好几册?就是因为唐先生收集书时,看到品相更好的,即使已有该书,也要再买下来,所以有的书,在别处是孤本,在唐先生这儿却有几册副本。这才叫藏书,把书当书,把书当朋友,把书当回事儿,而不是把书当做自己占有的对象。
有人当然会反驳我说,图书馆管理图书,不都是要登记、编目、分类、摆放吗?在书脊上当然要贴标签,不然,管理员和读者如何在图书馆中找到这些书呢?给书贴标签有什么错呢?
首先,我认为即使是一般图书,在书脊上贴标签也不是惟一的、更不是最好的保护图书和管理图书的方法,因为这样做的主要好处,还是方便了图书管理者,而并非读者:对图书管理者来说,这样做一是贴了之后好找,二是贴起来省事、省钱。其次,我认为如此对待唐弢藏书,肯定是有问题的。并非“从来如此,大家如此”,对待唐弢藏书就该如此。
其实,此事在技术层面并不难解决,只要给这些价值连城的藏书加一个函套即可。中国现代文学馆硬件建设花费亿巨,为唐弢文库做这点事,在财力上是没有问题的,也不应该有问题。这不是钱的问题,而是认识问题。
唐弢文库捐给中国现代文学馆,前两年报上多有报道,热热闹闹。舒乙先生也介绍说,唐先生去世之后,唐夫人和他们的子女就在为唐弢藏书寻找一个妥善的去处,让它们尽最大可能得到良好的保护和充分的开发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