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毫不夸张地讲,近年来市面上有关高考“状元”的书已经多到泛滥成灾的地步,不过令人奇怪的是,这个市场似乎永远没有饱和,几乎每一本打着“北大清华高考状元”旗号的图书都能够吸引到相当的注意力。原因何在呢?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学生能够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中取胜,成为所谓“状元”,那么他们肯定是有一些过人之处的,他们的“秘诀”对于千千万万面临着巨大考试压力的中学生而言,当然也就颇具号召力。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该怎样去发现他们的经验,怎样去“克隆”他们的成功呢?
我们相信,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是复杂而生动的,假如你能够把这个过程总结出“一、二、三、四、五”的要点来,多半值得怀疑,而且即使总结出了一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要点,对其他学生的意义也不会太大,因为他们看不到“状元”的内心世界,也看不到一步一个脚印的跋涉。而接力出版社推出的这一套“高考状元读写书系”,创意很妙,主编曹文轩教授的眼光很高,六位“状元”作者也够“酷”。接力社好像也跟了“状元热”的风,但是却能够让我们感觉到耳目一新。这套书提供给我们的不再是说教,不再是条条框框,不再是矫揉造作虚情假意,而是最鲜活、最生动的经验,它能够给予小读者的启发也远远超出了什么考试技巧应试经验。
按照“书系”主编曹文轩教授的说法,做这套书的目的不是要创造神话,而恰恰是要打破神话。沿着这样的思路,六位知识背景、成长环境迥异,但是同样热爱读书的高考“状元”开始做这样一件好玩的工作:选出十来万字高中阶段阅读过的、对自己的成长影响最大的文章或者书籍选段,每一篇文章都附上自己当年的读书笔记以及现在重读后的心得体会,每一位“状元”精心撰写了一篇长长的导读,介绍自己的读书经历和感受,书后又附有“状元”开列的推荐书目。
给中学生看的文章选本其实也并不稀奇,但是全部都是按照成年人的标准来操作,因此往往使小读者感觉“隔膜”。而“状元”们的阅读面则有趣得多,因此我们可以从“书系”中看到古希腊罗马的神话,看到前辈学人的逸事、看到唐诗宋词佛经故事、看到先锋派的剧本……确实让人大开眼界。当中学生来品读他们的笔记、批注时,感觉就如同在和师兄、师姐聊天,去听他们娓娓道来,去看他们的精神世界,去找他们在阅读中留下的足迹。
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六位“状元”来自于北大清华的不同院系,在大学中所受的专业训练使得他们的阅读取向各有特点,细细品味起来特别有意思。正如《埋下头来数星星》的作者任羽中所言,这本书的作者其实是两个,一个是十八岁的他,一个是二十二岁的他。那么中文系的才子才女和法律系、国际政治系的“时务派”到底有什么不同,北大和清华的学子到底谁更有眼光,阅读到底对个人的性情与志向有什么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来读“状元选本”,真是有趣的事情。
老实说,我们对高考“状元”的认识往往还停留在“考试英雄”的层面上,其实,尽管很多时候对高考的内容和形式我们持批判态度,但是从这套书系中我们看到,原来高考中的胜利者,其实决不是读死书死读书的书呆子,更不是什么题海战术专家,他们的世界是那么的丰富多彩,他们写出来的文字是那么妙趣横生,他们思考的问题又是那么的引人注目!简单一句话,他们的成功来自于广泛的“阅读”——不仅是对名著名篇的阅读,也不仅是对各种“稀奇古怪”的文本的阅读,更是对生活、对社会的“阅读”。
这一点,不仅为我们的中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也给教育专家们提供了生动的个案。我们因此认为,无论如何,这一套以“北大清华高考状元”为号召的书系,其实恰好是“素质教育”的一种绝佳教材。这套书于是值得我们去阅读,去思考,去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