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受到非典疫情的影响,许多重点图书推迟到下半年出版,但上半年仍然出版了一批有分量的重点图书。交易会上最新推出了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大辞海·哲学卷》和《大辞海·医药科学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打造的《中华再造善本》一次推出50余种,安徽教育出版社与上海古籍出版社合作出版的《朱子全书》历经10年编修也成正果,此外还有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中国断代史丛书》、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口史》等“大部头”书籍出现在本次交易会的展台上。
本次交易会改变过去按地域设摊的惯例,突出板块性,同类出版社的书相邻展出,便于比较、挑选。
应该说,教材教辅以及生活实用类图书在此次交易会上仍旧占了较大的份额,其中高校教材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博学”系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各类高校外语教材、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学教材等都形成了品牌。教育类出版社在此次交易会上出现了一个值得重视的新现象,在重视出版文化含量高图书的同时,引领、推介教师用书成为一个新亮点。为此,教育类出版社在此次交易会上专门成立教师用书发行协会并举办论坛,列出了教师用书排行榜、畅销榜,而此前的筹备工作已进行了好几个月。
商务印书馆仍旧是书市中工具书的领军人物,在此次交易会上,商务印书馆宣布与牛津出版社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推出了最新版的《牛津高阶双解词典》。
一些出版社挖掘乡邦文献,表彰地方上的古代人物,将爱国主义落到实处,如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的“温州文献丛书”(有《张璁集》等),江西教育出版社的“豫章丛书”(分史部、子部、集部)。
将西方学术名著原文影印出版,有利于学术上的国际接轨,也能普及和提高国人的外语水平。有些书已有中文译本,有利于读者两相对读,加深理解;原文和译文对照阅读,则是一种值得提倡的读书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早几年有“西学基本经典”一百种;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大师经典文存”,也是声名卓著。这次交易会上看到北大出版社的“西学经典影印丛书”,多为“选读”,有《国际关系经典选读》、《科学哲学经典选读》、《美学经典选读》等,便于初读者。
市场是趋新的,但书籍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不少书其实是常读常新。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的“世纪文库”,分中西两部分,其中很多旧籍新刊的设计装帧,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国人著述的有《中国制度史》、《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中国佛教史籍概论》等;西学方面的有《中世纪欧洲社会经济史》、《牛顿自然哲学著作选》、《宇宙发展史概论》、《历史哲学》等。图文书琳琅满目,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将《大唐西域记》等历史地理著作选译成白话,配上精美的照片,对外行和专家都有吸引力,可谓老少咸宜,雅俗共赏。
科学人文方面的书,今年来是一大热门。但一般认为纯理科的高等读物,问津者很少,使人略感意外的是,好些科学大家的专著,也都重印了,如陈省身《微分几何学讲义》、项武义《李群讲义》、曹锡华《群表示论》、彭桓武《理论物理基础》等。
古籍方面,大规模的全书、丛书、类书,是近年来的重点,但最能得一般读者心仪的,恐怕还是像岳麓书社出的那些精雅别致的小书,如长条形小32开本的《浮生六记》、《陶庵梦忆》等。
交易会上,作为本届图书交易会的东道主,上海40多家出版社共展出2万多种图书,其中新书达3600种,展示了沪版图书的整体实力。
除传统的图书展销、订货活动,交易会组委会还推出百余场丰富多彩、具有较高文化品位的图书市场、书业发展研讨、展销、观摩、评选活动和各类新书发布、作者见面、签名售书等活动。其中“上海书籍设计艺术观摩展”分中国馆(包括港台地区)和外国馆两部分。中国馆展出中国内地以及港台地区各出版社近两年出版的优秀设计家的代表作品500种;外国馆展出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新加坡等世界各大出版社、图书公司出版的优秀书籍设计作品500种。由中国期刊协会、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和上海期刊协会联合举办的“期刊的个性化和经营发展”交流会,邀请了政府主管部门官员和国内知名期刊主编与境外代表性期刊的出版人就期刊的经营、发展和合作进行了交流研讨,参加人数近200人,可谓久别重逢,要说的话很多。此外,章含之、洪晃、闾丘露薇、王小丫、刘索拉、毕淑敏等一大批文化界、娱乐界的知名人士来到交易会,参加相关学术研讨活动和读者见面会。丰富多彩的活动为8月的申城带来了浓浓的书香和文化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