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同心的圆不重合的圈

2003-08-27 来源:中华读书报 姚雅欣 孔祥禄 我有话说
《不重合的圈——梁从诫文化随笔集》虽然是个人的书写,却是19世纪末以来一家三代知识分子在不同时代不懈追求的精神传承;虽然以当代现实的关注为主,却于当今“平淡”中凸显未来的远见,于具体事实中表现作者广博与前瞻的人文关怀。多元思考与人文关怀凝聚在作者的实践与记录中。

如同梁从诫所从事的环保事业,他的话语和风格无处不体现出“环保”——切实、平和、注重“经济性”。梁从诫逐渐为公众所知,始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环保事业的日渐展开。但您千万不要误会,先前他并非环保专业出身。从小在家中“熏”得的知识加上以后受教“习”得的知识,使他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和特色而兼具中西学养。

投身环保事业以前,梁从诫已出版了3部主要译作,译书的过程同时也是深层次文化交流的过程。随笔集中收录的3篇文章即《从百科全书看中西文化比较》、《不重合的圈——从百科全书看中西文化》、《我译狄德罗〈百科全书〉》,集中反映了作者在百科全书领域实践与研究的心得。他说:“同样是‘被纳入一个圈子里的各种知识和教化’,但是,在中国和西方,却鲜明地表现出它们彼此是多么地不相似。虽都是‘圈’,但并不相重合。”“不重合的圈”就是作者对百科全书研究的经典哲学概括。

梁从诫创办的“自然之友”,为社会上许多关注环保的人提供了一个共同发挥作用的家园。如今“自然之友”正在成为中国极有影响的环保组织。在上海世界500强“财富论坛”上,在全国政协的提案里,在人类尚不能“诗意的栖居”的大地上,中国环保正在崛起自己的话语与行动。随笔集中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绝大部分文章就是这方面的真实记录。

从梁从诫一直上溯其父母、祖父,一贯秉承并倡导“寒士”家风,注重精神追求。随笔集中收录的《建筑家的眼睛,诗人的心灵》、《倏忽人间四月天》、《空谷回音》、《北总布胡同三号——童年琐忆》、《那一代人眼中的幸福观》等文章,以作者亲身感受记录了与父母共度的那段意味隽永又不免心酸的过去,透过点滴叙事真切展现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童年跟随父母饱尝西南联大时期物质匮乏却精神富足之苦乐人生的作者,如今积极申张“人还是应该有一种精神,有一点追求。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可以选择另一种生活”。梁从诫的母亲林徽因在20世纪30年代曾对自己的生活发出感悟:“奢侈是不能给你愉快的,它只有要增加你的戒惧烦恼”,这里似乎预示着对消费世界的警思。在现代世界里,物质上的简朴与精神上的富足相统一,环保理念从物质到精神的深入,不仅是对现代公民意识的深化,更是可贵而稀缺的现代精神资源之真髓。

由历史文化研究转而环境保护,由学术型事业转而社会型事业,梁从诫花甲之年完成了人生事业的重大转向。做出这一选择无疑需要付出一个人多半生的事业积淀、情感积淀,然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驱动梁先生做出了看似平常的事业新选择。

从19世纪末的祖父梁启超到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的父母梁思成、林徽因再到今天的梁从诫本人,时移事易,但社会责任感薪火相传,构成三代人理想与信念的同心圆。他们都是真正引领时代精神的坚实的行者。

正是在这样的家学精神浸润下,梁从诫在今天,通过“自然之友”播撒绿色的种子,积极投身培育现代公民意识的实践。梁先生和他的“自然之友”坚信,“亿万人的警觉,会形成宏伟的力量,而亿万人的无知和漫不经心,也会给地球带来沉重的负担,乃至巨大的灾难。”来自社会良知的行动或许不会是风暴,但终将凝聚成风暴的力量;来自信念的圆心不会改变,但信念之圆将融会更加宽广的域面。我们坚信,绿色汇聚的宁静长河将是沐浴后来者的无尽力量。

(《不重合的圈——梁从诫文化随笔》,梁从诫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23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