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科学家参与科普创作的越来越多,不但为社会奉献了一批科普精品,其示范意义也是巨大的。张景中院士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在前不久结束的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评奖中,他创作的“院士数学讲座专辑”(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出版)获得图书部分一等奖。在颁奖大会上,他代表获奖作者发言,讲述了自己对科普工作意义的理解和科普创作的心得,我们谨发表这个演讲,相信会对读者有所启发。
科普创作是一种责任,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安慰。
我主要从事科研,为什么说科普也是一种责任呢?从道理上讲,社会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研究的条件和环境,我们当然有责任向大家说明研究对象的情形和研究工作的意义。国家要求攀登项目结题时一定要编写一本科普书,我认为这个规定很好。说明了科普工作不仅是科普作家的事,也是科学家的责任。
科普工作的重要意义,还可以说出来很多。认识到这些意义,会使自己树立做科普的责任感,强化这种责任感。不过,各行各业都有重要意义。一个人要做科普创作,除了对科普的意义有所认识之外,必然还有自己的原因。这和个人的经历有关。我自己小时候喜欢读科普作品。法布尔的书让我看到一个新奇有趣的世界,伊林的作品让我知道了许多平常的东西却有着不平常的故事和道理。科普读物启发自己思考,激励自己探索,使自己产生了研究和创新的愿望。因为喜爱科普作品,也就敬仰科学家和科普作家。自己常常想,如果有一天我能出书,我也要写这样好的科普书。就这样,自己给自己加上了写科普书的责任。
要写出好的科普作品,确实不容易,所以是一种挑战。如何选择话题,怎样打比方,都要反复地想,一再地修改。有些事情是人家写过的,甚至是大科学家写过的,自己敢不敢班门弄斧,能不能给读者一点新的启发,新的感受,这更是挑战。例如,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指出,分数355/113是圆周率π的一个很好的近似值,称之为密率。密率好在哪里,这是一个不错的科普话题。数学大师华罗庚在他的著作中指出,在分母不超过366的所有分数当中,没有比密率更接近π的分数了。要说明其中道理,他用到数论里的丢番图理论。后来,我国另一位著名数学家在一本科普书里,用连分数的方法,更进一步地论证出,在分母不超过6000的所有分数当中,没有比密率更接近π的分数。能不能用更浅显的方法,更充分地向小读者说明密率的好处呢?自己反复思考,发现可以用初中学生的数学知识,简捷地论证出更好的结论:在分母不超过16500的所有分数当中,没有比密率更接近π的分数!并且指出,有一个分母为16604的分数,确实比密率更接近π。这点道理写在书里不过十几行,想到它却用了两天多。还有一个例子,就是我在一本书里写的“猴子分桃”。这是国内外流传很广的趣味数学问题。物理学家李政道又一次访问中国科技大学,和少年班里的大学生谈话时,问到了这个问题。少年大学生们被难住了,没人能解答。李政道说,著名数学家和哲学家怀德海有一个简捷漂亮的解法,用到了高阶差分方程的知识。国外一些著名科普作家的书里提到这个问题时也说,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能不能找出一种更浅显的方法,让小读者也能体会这个问题的奥妙呢?后来想到了一种简单的解法,只用到小学里的数学知识。这种方法的背后,涉及动力系统理论中的相似变换的思想。这样,科普创作和科学研究,常常能联系起来。有些内容,在国内作为科普作品出版后,还能改写成英文,在国外的专业学报上发表。一本小册子可能要写几年,大概只有科研工作者业余写科普才能这样干。
科普创作很辛苦。但想到能和许多读者交流思想,想到许多青少年可能喜爱自己写的作品,又是很大的安慰。也可以说是一种幸福,一种享受。发表一篇论文,世界上有几十个人,甚至几个人能认真地看看,和你交流思想,就不错了。而一篇科普作品的读者,往往成千上万。有一次,一位家在农村的亲戚说,我送给他的一本科普作品,被邻居家的孩子借去看。那个小孩很喜欢,但买不到,就在暑假里抄了一本。我听了很感动,托他带了一本书送给那位小读者。还有一次,收到一位农村的高考落榜青年的来信,谈到他对我的一篇科普作品中提到的问题的想法。我觉得他想的有点意思,回信鼓励他思考下去。不久,他果然解决了这个国外数学家提出的问题。后来他考上了研究生,现在已经是数学教授了。
评选奖励优秀科普创作,是对我们的鼓励。好的科普作品很多,得奖的只能是少数。由于种种原因,也可能有很好的作品未能获奖。但对于绝大多数科普作品的作者来说,读者的喜爱才是最重要的奖励。作品能给读者以好处,能把读者引进一片科学世界,是对我们的莫大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