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好玩的问题精彩的回答

2003-10-15 来源:中华读书报 叶子 我有话说
估计很多成年人都有和我一样的经历:和小孩子在一起时,常常被他们没完没了的发问——这是什么?那为什么?诸如此类——搞得头昏脑胀,不胜其烦。真希望有像阿西莫夫的“机器管家”那样一个无所不知的机器人来顶替自己,去挨小孩子连珠炮似的问题轰炸。要不,只有用一本《十万个为什么》或者少儿百科来打发他们了。

不知是因为德国人天性严谨,还是因为什么,为了回答小孩子们提出的问题,他们居然劳动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大架,而这些大人物真的接受了任务,他们既没有被抛来的问题搞得头昏脑胀,也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厌烦,更没有敷衍其事。于是,就有了这本《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的书。

让我们来看看这是些怎样的问题。有一些问题十足好玩,诸如:为什么布丁是软的,石头是硬的?为什么我不能光吃油炸土豆条?我们为什么必须上学?妈妈和爸爸为什么必须上班?小孩子的问题可不一定都是小问题,而常常足够地大,诸如:什么是政治?为什么要有科学家?为什么有贫穷和富裕?为什么会有战争?很多还是很基础性的问题,回答起来真不是一件容易事,诸如:我为什么会生病?地球还会转动多久?为什么1+1=2?

回答这些问题的包括5位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4位化学奖获得者、3位物理学奖获得者,而来自和平奖、经济学奖和文学奖的分别有3位、2位、2位。因为诺贝尔奖不颁给数学领域,编者还邀请了1974年菲尔兹奖的获得者恩里科·蓬比里来回答“为什么1+1=2”这一数学问题,鉴于菲尔兹奖地位崇高,堪称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这个做法是很恰当的。而另一个选择也许会引起一些争议。回答“我们为什么会生病”的是乔治·维托尔卡斯,他获得的是1996年可供选择诺贝尔奖,我不知道这个奖项是什么背景,据说该奖于1980年由雅各布·封·于克斯屈创建,旨在对“倾向于西方的政治-科学界社会上具有影响的阶层的”官方诺贝尔奖建立一种平衡力量。维托尔卡斯获奖的原因是在传播顺势疗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而顺势疗法在医学界争议颇大,有的人更斥之为伪科学。就一般的医学观念来看,维托尔卡斯在书中所谈也多少有些另类,至于是否属伪科学,还需专家明鉴。

对于科学方面的问题,书中的回答绝对权威。回答“为什么树叶是绿的”的是罗伯特·胡伯尔,问题涉及光合作用,而胡伯尔正是因为对细菌的光合作用中至关重要的蛋白质复合物的结构的研究而获诺贝尔奖的。即使面对最艰深的问题,科学家也尽量解答得深入浅出。回答“地球还会转动多久”的物理学家格拉肖在给出最后的答案之前,先带领孩子们做了一个实验:拿一只大塑料碗,装满水并摇晃它,这时移动它所用的力气要比水静止不动时更大。因为我们的地球转动时也不得不带着潮涨潮落的大海,所以地球会转得越来越慢,恐龙的时代一天只有23个小时,而现在是24个小时,将来会是25个小时,26个小时……直至它停下来。难得的是,科学家不但向孩子们讲解科学知识,也和他们一起探讨如何看待科学、运用科学。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约翰·波拉尼坦诚地告诉孩子们:

我们(指科学家)就像童话里的魔术师,再也不能停止我们自己的魔术。……所以当我们谈到对科学的监控时,问题并不在于停止研究,而只在于你和我用新的知识干什么事情。我们是利用爱因斯坦关于把质量变成能量的知识去制造原子弹,并用他们去杀人,还是利用这种知识,使人们的生活过得更加轻松、愉快?做出这个决定的,不只是科学家,而是整个社会,是政治家们,是所有的人们。噢,当然儿童除外,因为你们必须先学习,了解世界如何正常运转,然后你们才可以对应该改变世界上的什么作出决定。

恩里科·蓬比里在做了一个“2+3=5”的证明题之后,鼓励孩子们挑选一些好书来读,因为,数学像一座有无数花卉和植物的花园那样丰富多彩。接下来的一段话则至为动人:

然而你永远也不要忘记:不管这门科学多么美好,它并不就是一切。世界上有更重要的事物,尤其重要的是人性。我本人是一个拥有残疾女儿的父亲。她虽然耳聋而且弱智,却是一个神奇的人。我从她那儿学到的有关生活的知识,比我从童年时代开始至今所学习的全部数学理论还要多。

来自和平、经济学和文学等领域的获奖者的回答同样精彩。1994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以色列政治家西蒙·佩雷斯推崇的不是拿破仑那样声名显赫的军事家,而是不用暴力达到政治目标的和平政治家甘地。1986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埃利·韦瑟尔回答“为什么会有战争”的提问时说,宗教、爱国主义也许是好东西,但如果走向狂热将非常危险,“甚至使纯洁和美丽的东西变得丑陋”。他告诉孩子们:

我希望,在你们的梦境中不会有什么战场上的胜利。相信我吧,真正的荣誉不是在那里可以获得的。战争意味着一切可能的事物,但是荣誉肯定不在其中。

在和孩子们对话时,这些大人物显得相当坦诚,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麦克法登在解释这个世界上为什么有贫穷和富裕时,抱歉地说道,世界是不公正的,从根本上来说,我们人类是自私的。这恐怕与中国两千年来教导孩子的“人之初,性本善”大异其趣,但如果它更接近事实,为什么要向孩子们隐瞒呢?孩子们终将长大,如果我们希望未来的世界更美好,唯一的希望就是我们的下一代比我们更了解人性,更知道人类在哪些方面是不完美的,有了这样的认识,世界才有了改变的可能。难道不是吗?

总之,本书问题好玩,回答精彩,让我这个大人也受益匪浅。而且我觉得,千万不要把它定义为一本童书,更应该读它的绝对是成年人——书中涉及的主题大多是常识性的,然而,现在我们最缺的不常常就是所谓的“常识”吗?

(《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德】福沃特·冯、【德】阿克塞尔·哈克编,张荣昌译,三联书店2003年9月第1版,26.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