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不朽者尤瑟纳尔

2003-10-29 来源:中华读书报 止庵 我有话说
尤瑟纳尔真正称得上是不世出的作家。然而正如让·勃洛特在《尤瑟纳尔论》中所说:“她作品中最缺少的东西似乎显而易见:没有作者。”这一点贯穿了尤瑟纳尔全部小说创作。甚至连这个表示性别的“她”,我们都难以察觉。与她的同时代人尤其是同为女性的作家比较一下,也许更能显示区别:波伏瓦或杜拉斯是喧嚣的,尤瑟纳尔则是缄默的;她们站在聚光灯下,而她置身黑暗之中。

尤瑟纳尔的写作过程,可以被形容为一场与人物或历史合谋针对作家自己的战争。为此,每部作品都花费很长时间,经过反复修改才告完成。她说:“我之所以选择用第一人称去写这部《哈德良回忆录》,就是为了让自己尽可能地摆脱任何中间人,哪怕是我自己。”至于摆脱“中间人”之后,第一人称的主人公对其选定的倾诉对象说什么,怎么说,那是另外一码事。相比之下,《哈德良回忆录》中哈德良坦诚自信,《阿列克西或徒劳之战解说》中阿列克西欲说还休,《一弹解千愁》中的埃里克则满口“流露真情的谎言”;因为这是些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语境。

尤瑟纳尔所写通常被称为“历史小说”,这一名目说明存在着一个面对过去亦即位于历史之外的点;作家藉此立足,由此出发,描述那些曾经有过或没有过的事件与人物;此时他所担当的正是前述“中间人”的角色。尤瑟纳尔则取消了这一立足点或出发点,或者说把它移到历史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讲,她写的是“历史的现实小说”。她说,《苦炼》写到后三分之二,“我觉得自己才有些远离了再现十六世纪的生活,而更加接近了十六世纪的生活。”

问题的关键其实不在于理论而在于实践。一切都是具体的,微妙的。当尤瑟纳尔说:“通过《安娜姐姐》,我平生第一次领受小说家的最大特权,即完全进入人物角色,或者由他们牵制。在那几周时间里,我生活起居与交际虽然一如既往,却又一直活跃在这二人的躯体和心灵中,忽而由安娜化为米格尔,忽而由米格尔化为安娜……”意味着小说中那对贵族姐弟,因此得以完全按照自己的逻辑去活,去爱,去死;尽管惊世骇俗,却又真实可信。尤瑟纳尔笔下的人物多有非同寻常之举;唯其合情,所以合理。尤瑟纳尔与众不同之处,仅仅在于她对人物体验得更深;当这种体验深切到“摆脱任何中间人,哪怕是我自己”的程度,也就成为她所特有的方法了。

尤瑟纳尔的《苦炼》、《安娜姐姐》和《默默无闻的人》等,都用第三人称写成。这时是历史而不是某位“现代叙述人”在讲述泽农等人的事情,所以才能那么沉着冷静,不动声色。而在《哈德良回忆录》、《阿列克西》和《一弹解千愁》中,主人公无不置身于终结之处去叙述既往事件,叙述者也很接近于我们称为“历史”的那个角色。笼统地讲作家消除自己与哈德良之间的距离还不够,关键要看她与什么时候的哈德良消除距离——不是进行中的他,是已完成的他;尤瑟纳尔是与“隐隐约约地看见我死亡的影子”的哈德良融为一体,重温的生命历程。她所写的,对历史来说是现实的,对人物来说是历史的。无论第三人称,还是第一人称,尤瑟纳尔小说的叙述主体几乎是相同的。对此可以借用《〈默默无闻的人〉跋》中有关主人公纳塔纳埃尔的话来形容:“对周围世界悄悄陈述自己的看法,而停顿迟疑的情况极少见,并不像口吃的人竭力向人表达一点儿思想那样。”

尤瑟纳尔的小说,以形式论都是精美之作;然而她的种种努力,不过是使形式哪怕在细微之处也不至于成为内容的障碍而已。其致力于让作品中“没有作者”,目的也在于此。作为一位作家,尤瑟纳尔胸襟甚高。勃洛特说:“尤瑟纳尔……通过重新理解和体验一个皇帝对其宠儿的感受来介入时代和爱情,通过哈德良或哲人泽农对人类的尽责来和智慧、仁慈、纯朴、正义感相结合。她正是通过它们来表现她面对世界现状的不安。”虽然从根本上讲,尤瑟纳尔并不针对一时一地写作,她所面对的是整个人类历史,从中寻找或创造与自己在思想与心灵上对称的角色。尤瑟纳尔与她笔下的哈德良、泽农等人息息相通,承受同一命运,享有同一精神世界;此种契合,超越古今而长存。

(《尤瑟纳尔文集》,【法】玛格丽特·尤瑟纳尔著,东方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附:

“刚到达查拉克斯,疲惫慵倦的皇上便面对波斯湾沉浊的海水在海滩上坐了下来。那个时候,他还一直对胜利毫不怀疑,但是,因意识到世界之广袤和自己年事已高,同时,也因意识到我们每一个人都囿于各种极限之中,他生平第一次感到力不从心。大颗的泪水在这个大家原以为从不会哭泣的男人那满布皱纹的脸上流淌着。把罗马鹰饰勋章带到直至那时尚未有人探索过的沿海地区去的这位统帅明白了,他将永远不会航行在这个向往已久的海洋上:印度、巴克特里亚纳,以及他在遥远的地方为之陶醉的这整个陌生的地方,对他来说,将永远是一些名字和梦想而已。第二天,接连传来的坏消息迫使他又重新上路。每当我也遭到命运的拨弄时,我便想起这个或许是第一次正视自己的人生的老人某一天晚上在遥远的海边的这些啜泣。”

      ——《哈德良回忆录》P94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