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状元卖肉”

2003-10-29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大学生救老农”、“教授卖烧饼”、“状元卖肉”、“教授看门”等新闻,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出现,虽各有不同意义,但大都是价值观被触动的产物,都是说这个人做这种事,可惜。特别是这后两条,最近各大报纸纷纷给了不小的版面。

如果说教授看门,对于下海失败的知识分子的安置问题是有讨论价值的,状元卖肉的新闻就有些不同了。抬抬杠的话,这条新闻本身没多少新闻价值,“炒”的因素不小。

首先,耸人听闻的一个“状元”,含金量就不高,强调“状元”,是在利用受众对该词的传统理解。作为封建科举的产物,一国每年只有一个状元,从无一县一状元之说。

然后是“卖肉”。若一个在中学时学习成绩优秀的人开了家肉店,为人民服务,成了文明经商的优秀典型,是一件要喊冤叫屈的坏事,那么没有本科学历的人当了高官大企业家,没有硕士博士学位的当了教授,至少也具有同样的价值吧?为何又不见热炒呢?其中奥秘是在这些人头脑里,学历、考试成绩与日后的“出息”牢牢挂了钩,认为考过高分就得有未来的“好职业”(卖肉不在其中),“学而优”不“仕”说不过去。在这种头脑看来,工人下岗做个小买卖很正常,本科生若卖了东西,就有辱斯文(如果开书店,可能还说得过去,偏又去卖比较俗气的肉),是大反常大冤枉,值得到报纸上大张旗鼓地炒。

确如北大老师所说,北大学生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卖肉的。那么这条新闻的新闻价值只剩外围性质的了:它揭示了媒体“学而优则仕”的集体无意识。

值得好好品味的倒是这条新闻带出的后继新闻。如长安县那些被该新闻“毁容”的人事部门官员,马上“补妆”,要小陆在县里的职务中任意挑选,前倨后恭的变化,无非为一个乌纱,生怕年终考核被说成“不尊重人才”的心态,挺有意思。再如有的来争聘小陆的人,赢得了爱才的好名声后,却改口说没有落实的权力,这些人不过是不失时机为自己做了一次“爱才广告”。

值得好好品味的还有近年人造的各种“状元”卖点:大出状元的考试经,满场状元的电视节目等等。每省一个状元已经不少,现在的局面是更大批量生产,不管什么范围,只要沾上第一名,每市每县都揠苗助长地拔一个状元出来。不负责任地捧红这些孩子,为自己制造卖点,创出版收视效益,对这些孩子将来的发展有什么负面效应,就不在这些大人的考虑之内了。“状元卖肉”本是无价值新闻,但其外围和后继却出现了不少有价值新闻,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