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航机杂志竞争加剧

2003-10-29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赵晨钰 我有话说
坐过飞机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在飞机上,伴着隆隆的发动机声,电视和广播听不清,睡觉也睡不踏实。这时候,很多人都希望能有一本好看的书或杂志,可以慢慢地读,熬过漫漫旅途。但是,除了免费提供当地的一份影响力最大的报纸,以及《中国民航》、《新华航空》之类的行业杂志,飞机上很难看到其他可以在陆地上买到的书刊。一边是巨大的阅读需求,一边是市场化期刊积极进入的要求,垄断着的航机阅读市场是否会有较大的变动?这块市场到底何去何从?

机上读物,对很多杂志社来说,是一个诱人的身份。虽然目前我们每天仅有500架次的飞机在天上飞,民航系统需要的期刊种类和数量都并不巨大,但是对于媒体来说,这一领域则非常重要。对于非航机杂志来说,争先恐后地争取上机,并不一定要求航空公司付款,据了解积极与航空公司联系赠送刊物的杂志社并不是少数。如此做一方面是看重飞机上的总阅读量,可以增加该刊物的认知度,更重要的是希望可以藉此扩大广告空间。因为,航空旅客这个阅读群的整齐与高端是最吸引广告客户的因素。这一点对于那种以广告收入为主要赢利模式的刊物尤为重要。

对航空公司来讲,在飞机上为旅客提供饮料、食品以及小礼品等物品是其服务的一部分,在旅程中提供多一些的报刊出版物供旅客阅读,也是完善服务的一部分。一些国外的航空公司曾经做过一些调查,他们发现对于旅客,尤其是乘坐长途国际航线的客人,机上的时光是最难熬的。旅客的阅读需求比较强烈。在这方面有所改变,会使旅客对航空公司的满意度有较大的增长。

据了解,目前一些航空公司的班机上,也选择性地接纳了一些航空系统以外的期刊。汉莎航空公司挑选了《世界博览》和《读者》两本杂志提供给旅客阅读。《文化月刊》也从今年第一期开始进入了东方航空、南方航空两家航空公司的飞机客舱。《世界博览》杂志主编吴新杰表示,飞机上现有的期刊基本都是民航业的行业杂志,这些杂志对民航业的发展动态反应及时,但是由于其没有经过市场化竞争的洗礼,从某种程度上说此类期刊对读者的需求并没有足够的了解。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媒介人士告诉记者,中国民航已经有20年的历史了,目前我国航空市场增长速度惊人。有数字显示,去年我国民航的客流量达到8594万人次,客舱经济的空间之大是行业人士始料未及的,然而,对于客舱经济这一块市场开发得并不好。《中国民航》是民航内部期刊中创办最早的一种期刊了,但是从市场的角度去看,它仍然有很大的利润空间可开发。《文化月刊》杂志主编江继兰则指出,飞机上如果只提供行业内杂志的话,信息量不够大,不能满足旅客的需求。而对于像《文化月刊》这样的市场化期刊,一旦可以上机,那么杂志的广告量马上就会有明显的提升,这是最吸引人的。

但是,为什么市场化的期刊进入航机内部会这么难?一方面,由于航机不同于陆地上的交通工具,它对重量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因而飞机都会对配载的重量进行严格的控制,不会提供大量的出版物,目前国内的航机上一般都只提供一至两种业内杂志、党报和一份当地最有影响力的报纸。然而更重要的一方面原因,则在于航空业的垄断性质。现今我们可以在飞机上看到的民航业内杂志,基本上由民航业内动态和旅游资讯两部分内容构成,这样的信息量远远不能满足旅客的阅读需求。一旦放开航机的阅读市场,那些一直强调可读性的市场化期刊自然会被旅客所接受,进而也会成为广告商的首选。如此一来即会对民航业内杂志造成致命性的冲击。“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想法自然促使尚未开放的民航业对其行业期刊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那么,具有什么特质的期刊会获得航空公司的青睐呢?汉莎航空工作人员林建告诉记者,旅客喜欢看就是航空公司挑选出版物的标准。具体说来,娱乐、文化、财经类的期刊是航空公司比较关注的,在这一范围内再挑选文章短小精悍、休闲、格调较高、视野开阔、综合知识、可读性强的读物。有关人士还预测,不同的航空公司以后会根据自己航线的特点选择与之相符的刊物。比如国际航线较多的公司,有可能会对中英文双语类刊物更感兴趣。

和市场化期刊相比,面对客舱经济如此巨大的空间,民航内部的期刊一旦增强了市场意识,就具有相当大的优势。中国民航总局于2002年创办的《空中生活》杂志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由于某些原因,记者没能直接采访到该杂志的负责人,但从侧面也了解到,《空中生活》创办的缘由就是民航内部有识之士发现长时间在飞机上看不到真正与旅客贴心、实用的读物,已有的刊物仍然不能脱离机关刊物的痕迹。然而在客舱经济发达的国外,飞机上会提供一些市场化的期刊,由此推断至我国,在这一领域开发应该会有较大的回报。目前,该杂志的经营已经基本成熟,其发行量和广告量都保持在一个可观的数量级上。而其他民航业内期刊,受到《空中生活》的刺激,也纷纷酝酿改版,由此可以预见,航机内期刊阅读市场的竞争将日益激烈,客舱经济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开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