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潮向人们提出了图书网络出版向何处去的问题。沉乎?浮乎?多数出版社正在观望,少数出版社仍旧乐此不疲地追求着。笔者经过审慎的反思,认为图书网络出版的前景并不像人们感受到的那么悲观,是某些客观条件尚未具备造成了眼下的低潮。一旦这些客观条件发生变化,网络出版一定会再度兴盛,并将把出版业带入一个新的时代。除了网络出版的优越性不会因低潮而消失这一基本情形外,这种乐观还基于如下分析:
网络出版有不少缺陷。这些缺陷有的是因为外界客观的条件限制而产生的,也有的是自身技术发展水平限制所造成的。
1、到互联网上买书的人比到大街上买书的人要少得多。这虽不是图书网络出版自身的缺陷,却是它最大的不利。我国目前有6800万网民,而我国有12亿多人口,6800万与12亿多相比是太悬殊了。多数人都习惯到大街上买书,电子书的销量自然少得很了。
2、互联网上能够提供网民购买的图书量太少。目前我国每年出版新书近10万种,加上再版书总共17万种,真正实现网络出版并在网上销售的,从种类上所占比例实在太小。
3、到互联网上买书付款比较麻烦。无论是银行汇款、会员卡、信用卡,都不如到书店掏钱就买、还能立刻拿到发票来得方便。
4、购买的电子书还得有阅读器才能阅读。手持阅读器要一千元至三千元一台,比较贵;电脑阅读器所占空间也比较大;不同系统制作的电子书需要用不同的阅读器才能读,这都很不方便。
5、出版社和作者对网络出版的安全性一直有顾虑。出版社害怕网上的电子书文档丢失或被篡改,也害怕被盗版,不敢轻易涉入。有些出版社总要等纸质书卖的差不多了,才敢上网络版。作者对网络出版不了解,往往不愿签合同。
这是目前图书网络出版陷入低潮的主要原因。但是,我们也看到以上这种种缺陷并不是不可克服的,图书网络出版的内、外部条件近年来也越来越好。
1、网民数量正在急剧上升。1997年,我国网民62万人,今年已经达到6800万人,增长了100倍还多。在未来两三年里,网民超过1亿是完全可能的。而仅目前这6800万,也是一个相当大的市场。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最新调查表明,目前网民们最不满意的是,网上的电子书太少。这说明网民们对网上出版的电子书有着相当大的需求量。急剧增长的网民数量和网民需求,必然诱使更多的出版社进入网络出版,增加网上电子书的供应量。目前已经进入网络出版的出版社还不到全国总数的一半。已经进入的出版社,多数也没有把出版的图书全都放到网络上去。当网民发展到1亿,相信多数出版社再也不会忽视这个市场了。到那时将出现良性循环:网上的书越多,上网买书的人就越多,到网上销书的出版社也就越多,反之亦然。
2、网上买书付款难现在基本上解决了。去年以来,手机短信技术普及的很快。拥有手机的人比网民数量大得多。输手机号就可以买书,付款比过去方便多了。
3、手持阅读器技术现在已有很大发展。从“电子书包”神话破灭以后,制造商开始把消费对象转向有经济条件、有特殊需求的中、高级知识分子和中、高收入阶层。这个消费群既有能力购买两三千元的手持阅读器,同时也需要浏览大量的新旧图书。这是手持阅读器很理想的消费层。据报道,天津津科出的手持阅读器上市不到半年就卖出1万多台,相信在未来两三年内,供中、高级知识分子和中、高收入阶层使用的手持阅读器销量将不断翻番。时间越往前推移,手持阅读器的性能就会越完善,从而带来销售量的上升和价格的持续下降,这是信息时代电子产品必然的发展趋势。另外,随着手机上网技术的发展,现在已经能用手机在线阅读或下载阅读网上的小说了,这也将促进网络出版的发展。
4、互联网出版图书的网络安全和防盗版问题,现在已初步得到解决。尽管出版社、作者不少还有顾虑,但是至今还没有看到采用DRM技术出版图书被盗版的报道。或许将来会有黑客攻破这个系统,但新的数字版权保护系统肯定会推出新品,牢牢锁住黑客入侵的大门。
我们承认现在是图书网络出版的低潮,但是我们也看到改变这种低潮的各种因素正在增长。积极因素的增长和消极因素的减退,恰恰是在低潮时期悄悄进行着的。
业界人士把图书网络出版分为三个时期:2000年到2003年为感知启动期,2004年到2005年为主动探索期,2006年以后为着力发展期。这种分期有一定的道理,但或许比较乐观了一点。也许感知启动期比人们预计要长一些。但是图书网络出版产业链条形成期,必定是在社会上多数人的感知期、出版社的启动期就开始了的。
图书网络出版是出版业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到来依赖于图书网络出版产业链条的形成。如果没有形成新的产业链条,就不能宣告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在图书网络出版新产业链条形成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如下情形:
1、行业与行业、企业与企业之间正在出现相互选择、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相互依存的局面。
凡是参与进来的行业和企业都很清楚,单靠哪个企业、哪个行业都不能形成这个产业链;产业链不形成,网络出版的时代就不会到来,行业或企业的投入就不会得到理想的回报。
在网络出版的产业链条中,出版社是主要环节。出版社占有最广大的出版资源,包括最广大的作者队伍、编辑出版队伍和物质条件。出版社不参与,这个产业链就没有多少意义。网络出版技术服务商是出版社的上游环节。没有图书网络出版技术服务商,出版社就无法进入网络出版领域。现在,图书网络出版技术服务商正扮演着网络出版推动者的角色。
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出版技术服务商所能提供的技术的先进程度如何,决定着出版社在进入网络出版以后的竞争力的强弱,出版社对技术服务商也有同样的作用。网络出版技术服务商和出版社是产业链条中前两个环节。
后两个环节是销售商和手持阅读器制造商。这后两个环节都与购买者,包括读者和数字图书馆相联,同时又是出版社的下游环节。手持阅读器制造商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用手持阅读器读网络上出版的电子书,是图书网络出版的一大特色。直接在PC上阅读当然是一种重要渠道,但没有手持阅读器,在网上购买的电子书的优越性就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它虽然是产业链条中的下游环节,它的重要性和赢利空间一点都不比上游环节差。它还要像销售商那样研究购买者,包括读者和数字图书馆的需求,既满足购买者的需求,又要引导购买者消费。
图书网络出版链条大体就是这样一个情形。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既是互相合作的依存关系,又是互相选择的伙伴关系,还是合作、合伙取得双赢、多赢的贸易关系。具体到从事同类产品生产的企业之间则是竞争关系。
2、进入产业链条的各个行业中的各个企业都在抢抓机遇、抢占制高点。
在不同行业中,率先进入图书网络出版产业链条中的企业是一批先觉者。他们看到出版业一个新时代就要来临,一些新的游戏规则就要建立、一些新的标准就要制定,于是抢抓机遇、抢占制高点就成了他们首先考虑的问题。近几年,北大方正抢占新书网络出版制高点,为出版社网上出版提供技术服务已成规模;出版社也有一批行动快的单位,其中虽然有的走了弯路,但也有了一定的成效;天津津科、辽宁出版集团、西安传信正在瓜分手持阅读器制造的制高点。
在现代信息产业的激烈竞争中,抢抓机遇、抢占制高点十分重要。抢占一个制高点,在上面做大做强,今后的游戏规则、行业标准制定,可能就有最大的发言权。不懂得抢占制高点,东抓一把西捞一点,等别人把制高点抢占完了,也就只能有听命于人,按别人的标准行事的份了。在市场上所能分到的一杯羹,就要比制高点上的企业少得多了。当然,抢占了制高点,做不大,做不强也不行,别人会取而代之。这就是为什么要“造大船”,要搞集团,增强竞争实力的原因了。市场遵循的是“马太效应”的规律,强的让它更强。
3、一个靠技术服务制胜的时期正在开始。
传统出版业竞争中,人们热衷于打造品牌,发挥品牌优势。现在是一个重新洗牌的时期。尽管你有品牌优势,你未进入产业链条,在这个平台中你没有位置;你进入了产业链条,却没有占领任何制高点,你原有的品牌也会大打折扣,因此技术服务的意义上升了。
本来是“传统出版”+“网络技术”产生了图书网络出版,但二者不是简单的叠加。网络技术对传统出版的改造正在进行,出版社编、印、发以及管理等各环节无不活跃着网络的神踪。一个用先进网络技术、先进软件武装的出版社是传统出版社难以与之较量的。同样,在进入网络出版产业链的出版社,更重要的是靠自己的技术服务制胜。销售商、手持阅读器制造商也是如此。在图书网络出版产业链形成期的竞争中必然要靠技术服务制胜,有先进的技术、高质量的服务,才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