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专门设有一个科普图书专柜,在此驻足阅览的人并不多,买者更是寥寥无几。一位学生模样的年轻人直向记者嘀咕书价太贵。他指着一套并不很厚的科普丛书说:“这套书有插图,印刷还算精美,但总觉得花近两百元不值。”记者粗粗看了一遍,发现许多几十页厚的科普图书定价都超过十元,而丛书基本都在百元以上。在科普图书种类更全的卓越网站订购一套九本《牛津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打完八折后还需要680元,相当于北京普通幼儿园一个月的入托费。
书贵摆在明处,科普读物稿费之低却鲜为人知。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元与中科院研究员李文林合译的《我的大脑敞开了》迄今已卖出1万余册,这在国内科普读物中算是比较畅销的了,但两人的稿酬加起来还不足8000元。
从事科普工作几十年的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首席顾问章道义告诉记者,现在出版一本科普图书的稿费是版税的5%,耗费巨大心血的科普创作收入不过几千元而已,只能被科普作家当成“副业”。50年前刚从事科普创作时,章道义曾写过一本不足两万字的小册子,结果获酬240元,这在当时相当于他半年的工资。前不久,他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写了一篇4000字的科普文章,得到1500美元稿费,相当于美国一个半工半读大学生一个月的收入。他说,无论与过去相比,还是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科普创作都有贬值的倾向。
北京大学科技传播中心博士后田松算过一笔账:目前翻译科普文章的稿费是每千字60元到80元,以每天翻译1000字、一个月工作20天计,译者每月收入在1200元到1600元之间。他说,翻译科普文章要求很高,译者不仅中英文要好,而且还必须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他们的收入与付出显然不成比例。
在发达国家有一批没有固定收入的科普自由撰稿人,丰厚的稿费完全可以让他们过上体面的生活,因此他们整日冥思苦想的是如何为读者奉上美味的科普“大餐”。尽管不少科普作家在接受采访时有意回避稿费这个“庸俗”的话题,但大家都明白,离开了创作激励机制,科普图书注定会成为无源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