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来说,“创造性阶层”的成员以思考为业。它包括两部分人:一是所谓的“超级创造性核心层”(the super-creative core),他们在科学和工程、建筑和设计、教育、艺术、音乐和演艺等行业就业,他们的经济功能是创造出新思想、新技术和新的创造性内容。在他们周围的是知识密集行业——商业和金融、法律、医疗卫生等——的“创造性专业人士”(creative professinals)。创造性阶层的成员通常学历高,拥有丰厚的人力资本,主要通过独立思考来解决复杂的问题。
创造性阶层在美国社会迅速增长。1999年,这个阶层的人数达到3830万,占全国劳动人口的30%左右(而在20世纪初和1980年这个比例分别才10%和20%)。其中“超级创造性核心”成员占五分之二,其余为“创造性专业人士”。1999年,创造性阶层成员的平均年收入接近50000美元,而蓝领工人和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年薪分别为28000美元和22000美元。
虽然艺术家、医生、科学家、教师等作为单个社会群体早就存在,但佛罗里达认为,这个群体已经庞大到了足以改变经济发展模式的程度,由他们所创造出的新思想、新产品、新技术和新的管理模式,从来都没像现在这样决定着整个美国乃至世界的财富分配,因此,必须用单独的“阶层”来界定他们。
尽管创造性阶层的成员并不一定认为他们属于同一个阶层,但是,他们不但有相似的工作习惯,更重要的是他们具备相似的文化价值观,那就是崇尚创造性、个性、差异和成就感。对他们来说,创造性的方方面面是密切相联,不可分隔的。他们还享有相似的生活方式。
在书中,佛罗里达设计出了“创造性指标”来衡量一个城市或区域的创造性。它包括4个权重相等的分指标:(1)创造性阶层占劳动力人口的百分比;(2)创新能力(人均专利数);(3)高技术产业(从事软件、电子和工程的人口数);(4)多样性(同性恋伴侣数,大致上反映出一个城市和区域对于异端思想的开放程度)。创造性指标反映了创造性阶层的集中程度和创新经济发展的综合效应,所以更能体现一个区域的创造性。创造性指标是佛罗里达研究一个区域在创新经济中总体水平的基准指标,也是一个区域长期经济增长潜力的“晴雨表”。
根据这一指标,旧金山名列榜首是理所应当的。它的高技术和多样性指标都列第一,创新能力指标列第五,创造性阶层指标列第十二。旧金山边上的硅谷,不乏不修边幅、举止乖张而又腰缠万贯的高技术奇才。而其他一些城市名列前茅就似乎有点出人意料了。比如,德克萨斯州通常被认为是技术创新的不毛之地,又颇为传统和保守,但它有三个大城市——奥斯丁、达拉斯和休斯顿名列佛罗里达的创造性排行榜前十名。但不容置疑的是,近年来德州的就业、技术和人口确实都迅速增长。
创造性人才关注环境的差异性。不论其种族背景和性行为取向,他们中的不少人在成长过程中往往被视作“异类”。所以,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公司和社区,那里的多元化程度就成了他们对“异类是否受到欢迎”的解读。创造性人才所说的“多元化”并不是一个政治术语,而只是某些他们认同的价值观。对他们来说,种族已经不是最有用的宽容性指标,因为种族多元化的城市往往也是种族隔离程度最高的。他们更关心诸如同性恋者是否被接受,这并不是因为在高技术领域就业的同性恋者的比例高,而是因为同性恋者的存在表明社区的开放和对软件工程师和高技术企业家有亲和力。
另外,创造性区域之所以吸引人才,是因为它们能提供多元化和高品质的生活。因为这些人才在做择业和迁徙的决定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那里的生活方式的氛围,而这又不仅仅限于一般人眼中的“生活质量”。比如,他们喜欢听“另类”的音乐,尝试怪异的食物,与和他们不同的人交往、交换看法甚至争论。于是,他们在找工作时,就会把这些看得见的多元化当成一个社区是否容纳得下开放的、以成就而不是其他特征取人的信号。
而夜生活是否丰富多彩(有没有有趣的音乐场所、画廊、表演场所和剧院)也是衡量一个社区是否接受创造性阶层的标志,即使是那些并不经常光顾夜总会的人也这么认为。创造性人才尤其注重真实世界中的真实体验。他们喜欢主动和参与性,而对被动的和体制化的形式不屑一顾。他们热衷于自发的街头文化,在那里可以欣赏街头音乐,品尝各种美食,光顾小的画廊和酒吧。他们寻求刺激,而不是逃避,他们想让自己的生活充满丰富多彩、高质量和多元化的体验。他们睁大眼睛准备接受任何新鲜的东西。
创造性阶层的成员还崇尚户外活动,他们的集聚地往往提供户外活动的种种便利,从骑自行车和跑步的专用路到划船和划水橇的场地等。这不仅因为他们喜欢这样的生活,而且因为户外活动的存在同样象征着社区接受多元化的创造性生活方式。
总之,创造性中心的崛起并不仅仅在于其向高技术企业提供经济方面的优惠配套,也许更取决于那里具备吸引、满足、激励创造性阶层工作和生活的多元化的开放环境。这就是佛罗里达在《创造性阶层的崛起》一书中向经济发展的决策者提出的3T(technology、talent、tolerance)“创造性资本理论”。正在致力于吸引创造性人才的中国,是否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呢?
(Richard Flo rida,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and How It's Transforming Work,Life,Community and Everyday Life,New York:Basic Books,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