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研究上世纪40年代末中国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从中得到许多有力的材料,特别是当时中国大学生为什么会急剧左倾,她那本书信集中有很生动的例子。杨静远还有一个特殊背景,她是杨端六和袁昌英夫妇的女
这本《让庐日记》,涉及当时武汉大学许多教授的生活和思想,如是朱光潜、周鲠生等自由知识分子,还有当时的教学和学生的读书情况(特别是阅读西方文学作品,书中详细记载了她当时读劳伦斯《儿子与情人》的感受)。因为日记是第一手的材料,所以看起来很生动,它的价值一般说来要高过回忆录好多倍。这本日记对了解当时大学校园生活很有帮助。现在有些小说、电影和电视剧,对当时的大学生活描写太离谱,就是因为不注意看日记这一类的材料。学生的日记与成人的还不大相同,主要是有思想变化。像杨静远这本书记,我们就可以从中看到当时的青年学生为什么会对国民党失望,而对共产党产生兴趣。通过阅读日记研究者可以看出许多问题。
研究40年代中国大学生的思想有三种材料比较可信。一是当时出版的年级纪念册。二是当时的校刊。三是学生的日记。这三种材料对看起来才能还原当时学生的生活,在这方面,一般的回忆录只能参考。举一个例子。
张爱玲研究中有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就是当年她参加《西风》征文得奖的情况。她本人的回忆,研究者如水晶、赵冈对这件事的看法各不相同。这件事最后还是陈子善看到了原始的《西风》杂志,经过考辨最后才还原了真相。杨静远比张爱玲小两岁,当时她也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常常给杂志投稿。她在1942年8月5、6日的日记中记载了当时阅读《西风》杂志的感受,并记下了当时征文获奖的情况。虽然有个别笔误,但大体是准确的。这个材料恰好可以对陈子善的张爱玲研究做一个旁证。当时杨静远也参加了比赛,可惜落榜了。她在日记中说:“看焕葆借给我的《西风》征文集。这种文章完全是仿美派的,内容空洞,但文字轻松,看起来很舒服,可供解闷。但也不见得写得十分好,我相信我那篇落第的苦命小说比他们中间的任何一篇不差。”(79页)对张爱玲的获奖作品《天才梦(我的天才梦)》,杨静远的评价是“材料都很好,却不动人?。这些材料对研究当时文坛的风气都很有帮助。
研究历史的人都知道,从相关材料中看出问题不是本事,从没有关系的材料中发现问题和材料才是本事。作为智力活动,如今学术研究中最少见的就是才气,因为大家都喜欢从直接文献中看材料,特别是有了互联网,更容易偷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