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地图”的对面是学院式的批评写作。学院式批评早已遭到诟病,象牙塔中的封闭视野,与现实一直发生断路兼短路效应,写作自然成了自娱自乐自欺欺人自说自话的把戏。或者说,学院写作从一开始就是为了维护对当下的陈旧阐释模式,加固原有的封闭性。当然,学院式写作不能完全等同于学院知识分子的写作,实际的情形要复杂得多。身在学院也可能保有敏锐的洞见能力,而独处民间亦可能陷入学院式的僵化。辨别的关键在于写作者所持的话语方式。
简单来说,就是独立叙事、先锋话语、批判精神三位一体。这也正是《地图》书系明确的编撰理念。由此,那些来自民间(包括网络和媒体)的、个人的写作突然间被集体照亮,折射出令人惊异的光芒。那些可能被边缘化,或本就边缘化的声音在《地图》中获得了空前解放。第二卷中,网络杀手陆兴华(《这种纯文学不是文学》)与无名网友Edging@Altmusic(《电气化多元共生体――上海新电子群落》)勾肩搭背,媒体批评家张柠(《想象力考古》)和后现代理论家陈晓明(《超过图像霸权的文学书写》)前后相接,他们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众声喧哗。一个真正有质感的、鲜活的文化(公共)空间被建构起来。这恰恰是最有生命力的文化形态。可以说,正是编撰者所持的理念让一种另类新奇的文化状态突显出来,它让人恍然一悟,文化现实原来可以是别样的风景。
第二卷风景相较第一卷更为新鲜和生猛,洪水猛兽到门前。显然,04年的种种文化现象还不是怀旧的对象,也没有进入记忆的范畴。刚刚过去的,正在发生的与我们几乎零距离相遇,没有距离更易深陷其中不知所以,甚至丧失观看言说的能力。《地图》第二卷却已经快速做出了批评回应。模糊的变得清晰,司空见惯的也拥有了另类含义。编排方式没有变动,仍然是三部分:批评文选、文化关键词、文化大事记。其中,批评文选部分包括了文学批评、大众文化批评、美术建筑批评、影视批评、音乐批评。但,第二卷的信息量更为丰富,包容性更强,同时也更为开放。关键词和大事记部分尽可能全面地收录了一年中大大小小的事件、现象,对它们的阐释和重新书写直接指向了中国现实文化语境。
批评文选的作者们关注的不是所谓的宏大事件,他们的敏感在于从微小处发现了“时代的精神处境”。文化的内在肌理本就错综复杂纠结缠绕,单一的宏观解释不能与幽微细密的文化纹路紧密编织,试图用一种或几种解释统摄全部已经变得相当可疑,显然也失去了效用。这正是利奥塔等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们激烈反叛的原因。这样说来,作者们具有了后现代的眼光。他们从破碎中寻求真实,打开一个切口,发现隐秘而敞亮的通道,而后顺利抵达文化现象的内核。
其中,例如张闳先生(《中国结:新世纪的国家图腾》)就考察了上世纪60年代至今的三个国家象征符号:60、70年代的向日葵、80年代的原子模型和90年代至今的中国结。他发现了三个符号暗含的国家意识形态的变迁,而民间饰物中国结几乎被神化的命运表明,“民间与官方终于在‘民族-国家’语境中达成和解”。这其实是典型的文化符号学分析。在同一场域之中的还有疾病符号、建筑符号、图像符号、身体符号、明星符号等等的分析。
世界成为了符号的帝国,一个被符号化、解符号化的巨大文本,从解析者智力的高空看下――一张文化符码的巨型地图。
(《21世纪文化地图》(第二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