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是京都一份地位显赫而又历史悠久的文学报纸的铁杆读者,可是在年份进入2004的时候,我在踌躇未定举棋再三之后,停止订阅了!这在我心里是若有所失的,正像那首很流行的歌中所唱的:“我终于失去了你,在拥挤的人群中;我终于失去了你,当我的人生第一次感到光荣……”
我曾经多年订阅它,认真阅读它,
我发现这份报纸有三个缺点,出于上述“情分”,我投书直言。其一,作为一个行业性媒体,有没有必要老是花大量的头版篇幅去全文刊发新华社会议通稿?此类报道是不是你分内事?其二,这份报纸对支付稿酬很不规范,又隔三差五地会推出一些明显是出于经济效益考虑的专版。这使人觉得这份报纸的经费保障、经营观念和权益意识,与其崇高地位很不相称。据编辑告知,大多作者是不催问稿酬的。这使催问者感到了自己的寒碜。店大就欺客了?我想主要还是因为没钱。这是观念上的陈旧。其三,作为一个业内的全国性“老大”,至今没有自己的网络电子版,不能更充分地扩大自己的影响以及与读者的交流,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这是技术上的陈旧。当然,免不了还有别的缺点。也许就因为这些,使它的发行量和影响力也与其地位不够相称。以我所在的地级市来说,作协在关于发表重要作品的奖励条例中,就没把它置于权威报刊之列。
虽然我不至于天真到以为自己是在“振臂一呼”,但总觉得自己的看法是有道理的,得不到反应心里不免耿耿。再加上催过一次稿酬后收到了编辑抱歉连连的复信,又拖了很久后才见汇款单,心中很不好意思,而不催的结果则是不短的文章又不见有稿酬了。这样一来二去,心里就凉了起来――新的一年中“我的朋友”是不会有大起色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