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已故作家王小波在回答一位提问者“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幻片”的话题时,曾简单地回答了两句:搞科幻片除了有点科学知识外,必须得有想像力。这话虽是针对科幻影片而言,但联系起来看,与整个文学创作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说来也怪,在科学时代已进入21世纪的今天,在中国本身的科枝水平伴随杨立伟遨游宇宙的飞船
日前,友人送来了三本由同一作者,一个9岁的男孩子阳阳写的书《头重脚下轻》、《秦人部落》和《时光魔琴》,封面腰牌的宣传语上赫然写着中国的“哈利・波特”,创造百万版权的神话,说他是中国图书排行榜上年龄最小的作家,起先心中不免一笑,认为现在的书籍炒作真是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程度,把一个9岁少年习作也抬出来吆五喝六起来,大不以为然。然而,当我把这书拿起来读了,顿然觉得还真不能小觑,阳阳所表现的惊人的想像力,语言的表现能力,讲故事的技巧,都闪着出人意表的聪颖和才情。真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生可畏也。
这三部书介乎科幻与童话之间,也许应该称为奇幻小说。我并不认为这三本书在文学上已取得多么大的成功,也不太认同非要拉“哈利・波特”来类比和壮声势,但读过以后,的确被作品中那带有童心的奇特想象给吸引了,用作者童稚的眼睛看出去,万物别是一番模样,有太多我们“看不见”或发现不了的东西。看着看着我常常想,我在这个年龄段时肯定是没这么好的想像力也写不出这样的文字。社会和科学的确是大大地进步了,今天和孩子超越我们何止两个时代。这三本东西虽说有很强的科幻色彩,却又无不渗透着很浓浓的童话情调。如此文字和构想,或许只有9岁的孩子才能想象和写出来。因为一个思维成熟的作家是不可能制造出一个“土豆家族”也不可能幻想自己是一个年龄1400岁,住在“红色幻海大陆”上,国家叫“红荫国”的人。而这奇人上天入地参加了战争,碰到了奇遇,进行了警察抓小偷般的追捕与探险。孩子的思维很活跃,也很错杂,或许正是这样才出现了成年人写不出的特殊的光怪陆离,五色杂陈。
说到这里我又想到“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幻片”这个话题。因为据说,拍过《ET》与《侏罗纪公园》的大导演斯皮尔伯格就很有童心,而且我们也听说,好莱坞的有些影片就是专门拍给有着13岁儿童思维的人看的。当然,虽说是给有着这样童稚思维的人看的,同样也吸引住我和我这样年过半百的人。看完这样的文学作品,我们或会感到轻松愉悦,沉睡的思维仿佛被无序的想象点击得活跃起来。这样,我们就被如此新奇的文字与图画重新拉回到了童年时代:回到童真,让想像力飞腾―――哪怕只是一个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