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读季羡林先生的《留德十年》,静静聆听一代学术大师讲述他的人生经历,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先生坎坷多变的人生际遇,更难得的是,我们看到了一位大家对待人生所持有的一颗平常之心。
1935年,青年学子季羡林赴德留学,开始了十年羁旅生涯。数十年后,先生已近耄耋之年,忆及往昔,遂写下这部《留德十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季羡林先生正在德国,然而先生在回忆这段经历的时候,居然很轻松地写道:“现在,我竟有幸亲身经历了规模比第一次世界大战要大得多、时间要长得多、伤亡要重得多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可是万万没有想到,这一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戏,开端竟是这样平淡无奇。事后追思,真颇有点失望不过瘾的感觉了。”事实上,当时的先生不仅置身于饥饿的地狱中,而且周遭又有飞机的轰炸,过的日子“比地狱中的饿鬼还要苦上十倍”,然而,先生仍然不忘畅游风景美丽的哥廷根山林,并且悟出:“就是在那种极其困难的环境中,人生乐趣仍然是有的。在任何情况下,人生也决不会只有痛苦,这就是我悟出的禅机。”尽管书中尽是对往事的回忆,鲜有抒情和议论,然而在字里行间仍然有一股旷达之气。这是一种历尽沧桑后的宁静与淡远,有如秋后的山林,雪霁的原野,人生况味溢于先生的笔端,如行云流水一般。先生平和中的幽默,绚烂后的淡泊,恰好为我们营造了适宜阅读的空间。阅读季羡林,品味先生的人生经历,我们会感到:其实,先生本身就是一本大书,一本厚重的人生之书,需要我们细细咀嚼、体味,感受先生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