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西来 文学评论家
今年的图书有相当一部分比较好的书是文学书。我的主张是,文学创作比较贴近现实人生,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当代的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发展的趋势。我当然主张文学艺术创作的格局多元化,但文学更应关心国运民瘼。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可贵的一点。周梅森、陆天明、张平的
我希望我们的作家能够贴近现实生活,写出来的作品是百姓所欢迎,是能写到百姓心里去的书。我对近些年来的作品当中“戏说”啊美化皇权等作品,很有意见。我认为,好书就是看了能够开阔人的眼界,能够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能提供人们思考,反映的东西是真实的书。
我买的比较多的是学术书。经常去书店,我买书的花费大约有几千块钱。
李炳银 文学评论家
钱穆的《晚学盲言》是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对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比较有通透的感觉。报告文学中不错的一部是王宏甲的《中国新教育风暴》,写出了中国教育变革中怎样告别应试教育、建立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国的新一代教师在教育方法和教育理解上出现新的变化和实践,这些实践也是有效果的。这部作品也不是照搬西方的教育方式,只是吸收西方更人性化的,对人的成长有益的教育方式,对读者很有启发。党益民的小说《一路格桑花》以清心纯净的感觉和笔墨,写出了悲壮无私的奉献品格,不像现在有些作品情节繁琐。作者说,这里的空气没有污染,精神也是没有污染的。在今天的环境下我们还是应该提倡这种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还有一部李林樱《生存与毁灭》也值得一提。这位作家走了西部的十几个省、100多个县,对大自然的严重破坏的真实状况做了详细的描绘,看后让人惊心动魄。
现在出版的书很多,我希望看到的就是那些对现实生存环境有更多关注、更多报道的书。希望看到有智性风格或智慧风采的书。现在很多书都是直观性的、浅层次的、形式上的东西太多了,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手段,形式的包装很明显地渗透到出版领域当中,书的开本装帧设计多样,但与内容不般配。形式大于内容。希望看到既有精美设计,同时思想内容方面更厚重、更丰富、更深刻的书。现在图书炒作太厉害,其实书的投资未必需要太商业化。
我认为的好书,应该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和新的视角,不应仅仅是提供现象,同时还要提供思想和新的感触。好的书还是要买,买自己愿意看的书。但我买的书不是量大,一是价格太高,另外家里空间也有限,花费大致有千把块钱。
陈思和 复旦大学教授,评论家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贾植芳文集》是一本好书。贾先生既是作家、学者,也是翻译家,但是最重要一点,首先是一个知识分子,他做学术研究也好,书信也好,首先完整地体现了他高贵的人格。我们作为贾先生的学生,想把他多年的成就综合起来,通过文集展示贾先生被淹没已久的、辉煌高贵的一生。不只是出一本书,今天的社会更需要受到人格的教育,这本书是给我们重新认识贾先生的一次机会。平庸的风气弥漫了我们的社会,这样一种环境,我们学习贾先生高贵的人格对我们的社会有好处,尤其是对年轻人而言。文学作品方面,林白的《妇女闲聊录》虽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这是了解当下农村生活的一部重要作品。林白是一个主观意识比较强的作家,在这部作品中她的文风发生了变化,作者的个性不重要了,她记录了农村妇女的口述,而不是有意识的采访口述。从各种角度来看,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农妇不是故意告诉读者怎样,而是在闲聊中无意透露出农民的精神状态,文化生活及经济状况。这对林白来说是没有接触过的作品,一切农村生活变得新奇,作品也保持了鲜活性,对于今天的文学创作中是一个新的信号,上世纪90年代很多作家关注个人生活,把注意力放在个人兴趣上,现在出现这样的写法尤其值得重视。
从文学创作来说,希望读到更深刻、更真实地展示中国当下社会生活的作品。另外,我希望在今天当下学术空气和文学创作空气都比较平庸、追求规范化的背景下,有更强烈的、知识的声音出现在我们当下的社会生活中。
我买书一是喜欢,一是需要,但很难用数字表现去书店的频率,就像上下班一样,任何情况下到书店都不会空手出来。
李建军 文学评论家
本年度最令人震惊的两部现实主义中篇小说,是陈应松的《马嘶岭血案》(《人民文学》2004年第8期)和曹征路的《那儿》(《当代》2004年第5期)。《马嘶岭血案》像喧啸奔腾的激流,充满紧张感和裹挟力。陈应松通过诗意的渲染和描写,将马嘶岭转化为一个狂乱、荒凉、恐怖的象征世界。发生在这个世界的凶杀事件,因此也就不只是一桩普通的犯罪,而是映现人生世态的镜像。《那儿》叙述的也是一个令人“叹息肠内热”的故事,内中的几乎每一行字都像拍岸的巨浪,令人心潮起伏,难以平静。作者真实地写出了转型时代生活的复杂和艰难。他的充满义愤的批判态度和对弱势群体的同情态度,都是丝毫不加讳掩的,勇敢而决绝地显示了一个良知未泯的现实主义作家的内在风骨。姜戎的《狼图腾》是一部在商业包装和市场炒作上极为成功的作品。商人化的编辑、不负责任的媒体和妄下雌黄的评论家密切合谋,又一次给我们制造了一个巨大的文学神话和商业奇观。阎连科的《受活》延续了作者一贯的反讽性的叙事策略,将扭曲、病态的生存现实和荒诞、诡异的历史风景,置放到一种极端的事象体系里进行揭示和嘲弄,但是,阎连科缺乏协调、平衡明与暗、善与恶、爱与恨、罪与罚等对立因素的能力,给人一种用力太过、太猛的印象。孙惠芬的《上塘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7月)也是一部在文体上越了边界的小说,虽然写得很老实、很认真,但是,她把力量用错了地方。她大概确实想写一部《呼兰河传》那样的作品,但却没有创造出萧红笔下的丰沛的诗意和魅力:既没有好的故事满足读者,也没有活的人物吸引读者。格非的《人面桃花》像他的《敌人》一样缺乏可读性。作者对场景描写和对话描写很感兴趣,但又未能赋予这些描写以必要的情节感和有趣的故事性,肉多而骨少,色艳而味淡,像一间装饰华丽而又密不透风的房子,给人一种窒息、压抑的感觉。
我希望看到有现实感、有批判力量的作品,或者有底层意识、人道关怀的,富有美好诗意的作品,总之能真实反映时代,包含道德温暖或伦理关怀,富有成熟的艺术和美学价值。一部好的小说,应该在故事之中包含着耐人寻味的主题,应该在事象之上有氤氲着意义的芬芳。
我买学术著作、理论批评的书比较多。因为我想了解伟大的人曾经怎样思考人类的生活,他们描写理想生活是怎样的,从而获得情感的启迪、升华和提高。
买书的费用大约六七千块。我买了像《二十四史》等很多大部头的书。好书不论价格,对我来说重要的书我都会买。读书对文化的吸纳,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这样你的内心和思想才能丰富健全起来。
陈染 作家
2004好像很难说哪一本书印象最深。我看新书不多,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和另一本谈“往事”的书算是比较有记忆的。《我们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我是今年年中时候、当此书已经从书业排行榜冷却下来之后读到的,我几乎不相信排行榜一类的事物。当我读完90岁高龄的杨绛先生的书的时候,我的确心悦诚服,杨绛老人的书我以为到达了炉火纯青的至高智慧,她尽力将历史、政治等意识形态化的东西不着一丝一痕,把那些随世而逝的时代的风云掩埋在聚散离合、骨肉人生的话语里边,她摈弃那种简单化的“我控诉”,不屑于跳着脚地“揭伤痕”,但是谁都能够看到那种淡定坦然、娓娓道来的人生戏剧背后的东西,这是大手笔、大境界的人才可以写得来的。她说:“我们读书,总是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来欣赏和品评。我们使用绳子,总是从最薄弱的一段来断定绳子的质量。”“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平平淡淡中透出的是高段位的人生智慧。
坦白地说,我经常重读书柜里的旧书,觉得比现在制作的琳琅满目铺天盖地的书好看。读旧书如同品味陈年的醇酒,总能在腹中韵味无穷。比如,有一本漓江出版社1991年3月出版的《魔鬼辞典》(美国),我已读过多遍,作者用辞典的方式,为周遭事物进行幽默、调侃和反讽的定义,阐明作家对人类及其文明的深深的沉思与质疑。再比如三联书店在1994年9月出版的《现代人的焦虑与希望》(德国),该书涉及到一些困扰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问题,探索了我们的社会结构、人对自然以及我们自身生命的嬗变、更迁,并试图指出一条脱离困境与危机的路途,在人类思想的不断破旧立新的激变中,在全球性的思想多元化的世界上,如何寻找我们自己。中国的譬如王蒙的《我的人生哲学》,这是一本在中国这种独特而复杂的意识形态和人际关系背景下的人生哲学,是一个活得太明白太通透太智慧的人的思考,我感到一种交流的心领神会。2005年我希望更多地看到这样的书。
我没有什么评价好书的绝对标准,只有一点个人的喜好――没有官气也没有商气,这是最基本的。另外,一些家居装饰、动物与自然方面的书籍,我很爱看。我的娱乐方式比较单调,读闲书算是我的主要消闲方式之一。所以闷了的时候,就去找书看。
近几年,我买书越来越少了,即使到了书店,望着那些琳琅满目、铺天盖地、华丽漂亮的书,人也仿佛没什么精神,兴奋不起来。我觉得不是我的好奇心求知欲退化了,而是经过无数次的打击不再那么轻易相信了――一个非常精彩的书名、非常精致漂亮的装潢、非常值得探究的话题,这样好端端的一本书被买回家,一看,内容却粗糙肤浅得一塌糊涂,简直就是粗制滥造。这样的打击多了,人也就木然了,也变得不轻易买书了。
裘山山(作家):
今年我印象深刻的书有《黄河边的中国》,不是新书,但因为读了刘亚洲的《农民问题》,又把它找出来读,仍未读完。是一本丰富而深刻的、踏踏实实做学问的书。
《狼图腾》,很独到的一本小说,也很有激情。
《积极生活》(作者崔卫平),有许多文学艺术方面的见解给我以启迪;《180度以外》(作者瑶瑶),我朋友的女儿写的散文集,作者仅20出头,背着背包走天涯,此书是她的第一本游记,文字清新可爱,很好读。我曾推荐给我的好几个朋友读。其实今年还读了两本印象很深的好书,都是刘亚洲的,一本《农民问题》,一本《甲申再祭》,但因为是内部书,不好说了。
2005年,当然希望读到好书,那种既有分量又很可读的,读起来有阅读快感的书。在我看来,好书的标准也就是这个。
我一年花在买书上的钱(不算买自己的书送人的),总得有六七百吧。也许还不止。加上我先生的(我们常各买各),再加上订杂志的费用,(我订了三联生活周刊,万象,读书,书城等),那肯定在1500以上。明年我试着记一回账,看看到底能花多少。魏微作家
今年我系统地读了一些名著,此外像《人面桃花》等也是很不错的书。我希望读到好的文学作品,艺术上精湛,题材上有深度和力度,让人耳目一新的佳作。一本好书须带有作者自己的真知灼见,有感情,有血泪和痛。
我买书一般出于习惯,平均一个月有四五次去书店,具体费用没算过,总有两三千吧。
高福海 界画家
印象中比较深刻的书有山西人民出版社的“人说山西”,山西的人文旅游资源通过图文的形式彻底表现出来了,门类比较广泛,文字叙述不平铺直叙。我一共去了三次山西,那里的古建比较多,反映了西北的粗犷,跟江南细腻委婉的风格不同。所以“人说山西”刚一出版,我就比较关注。丰子恺的《缘缘堂》收入了丰子恺上世纪30年代的散文随笔,大致分成四大类型“探求人生自然、儿童情趣、回忆自己人生经历和创作经历、描写世态人情的”,读来兴味盎然。
我希望看到能打动人的小说或散文随笔,这些作品能反映作者本人的思想和真实的世态人情。我认为能真实反映情感的书是好书。张恨水的《啼笑姻缘》我看过两次,电视剧播出时,我又借来重读,想知道电视剧到底改编了多少。这类好书是我认为值得一读的。
相对而言我买的书不多,我们院里就有图书馆,但报纸订得多,一年订阅费估计上千块钱。买书的钱大概也有四五千块,但大多是资料类的书、绘画类的书。我喜欢看新闻,所以报纸看得比较多,空闲时喜欢读书。
丛绿 中华书局编辑
平时读点以前的老书,《红楼梦》是放在床头的书,平常都会拿来翻翻。《哈利・波特与凤凰社》是我今年完整地读完的一本书,想像力极其丰富。以前因为所学专业的缘故,我非常关注儿童文学,国内的好多儿童文学作家想像力方面与国外无法相比,荒诞奇异又合乎情理,语言、人物形象都非常到位,并且提供了教育的一种可能性,使非常枯燥的教育以有趣的形式出现了。我个人认为,这部书是对教育制度的一种好的反映。如果能像哈利・波特那样在魔法学校里学习,肯定非常有趣,读这本书的同时使我想起小时候上学的一些事情。平时工作非常辛苦,在这部书里能驰骋想象,得到放松。
工作的人常把阅读的重点转向与职业有关的书,纯粹为兴趣阅读的书减少了。我们的杂志叫《中华遗产》,我希望读到是跟我的工作相关的书籍,比如民俗文化方面的书。现在,出版社把图书市场的方方面面都铺开了,几乎没有想看又看不到的书,至多也就是做得不到位。如果有可能,出一些不纯是印象式、感悟式的旅游类图书应该很好看。简单地罗列现象,读来总不够味道。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形式和内容统一的。读书作为欣赏,语言具有很大力量,如果语言没有味道,整部作品也会像一杯白开水。
我非常爱书,上学时打工赚钱,我一定要买一本书,就是因为喜欢。先看包装,如果能感觉到愉悦,正文里也有几句话让我怦然心动,我就会买下来。我很情绪化。我买了很多哲学书,但都没有看。没有时间,也没有心境,有时想起来翻一翻而已。原来时每周都去一次两次书店。一年用于买书的钱大约有两千元左右,我看杂志也比较多,一般是与工作相关的同类刊物,如《中国国家地理》、《美国国家地理》、《摄影家》等等。谢宇中国马文化博物馆社教部负责人
今年看的比较多的是中国马文化博物馆的典藏书,主要是为了胜任工作。比如相关的小说《无头骑士》,既阐述了十六七世纪欧洲骑士生涯,又反映了英法马文化的发展历程;既有小说的艺术性,又有马文化的知识性,非常符合我的心态。因为我喜欢文学,又在马文化博物馆工作。最近我还重读了《三国演义》,一般我都是带着问题去读书。
我希望在2005年把自己的视角放得宽一些,读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中的书,读些弘扬马文化的书,我不想使自己的思想落伍,在商战生活中不成为弱者,能够积极进取。另外蔡猛的父亲推荐给我的一本《用新的眼光看世界》,触及到亲情、友情、爱情,还触及到介于这三种感情中的一种感情。我也会认真读一下。
我认为好书首先立意要好。出版商包括作家为了迎合某种浮躁的情绪,不能潜心写书出书,出版了一些以盈利为目的的图书。我希望多出些对工作有引导作用的书,对成长有用的书,这样的书我精读并整理成册。这几年我整理了几万字的读书笔记和工作笔记。我读书主要是为了学习。我喜欢成功人士的回忆录、名人传记以及正在奋斗的人们的感受,比如杨澜、余秋雨的书,里面有哲理性的东西,让人眼前一亮。我还是最喜欢鲁迅的书。
我买书的目的,一是收藏,一是工作需要。只要有书市,我都会赶去。我喜欢有价值的书。一年买书的钱差不多有一千多元。
王建龙 五洲工程设计研究院
今年我读过的书印象比较深刻的有姚雪垠的《李自成》,这部书特别生活化,特别深入人心,读的同时好像融入了那个时代。吴晗的《朱元璋》也比较好看,吴晗对朱元璋的评价比较有趣。《资治通鉴》是平常有时间就拿来翻的。
现在好多书内容有些重复。有的书写得不深刻,我不喜欢。我希望看到时事政治、历史人物的书,有的是喜欢人物,有的是喜欢语言,平铺直叙的图书肯定不能吸引人。能够吸引人是判别一本好书的标准。跟电视剧有点相似,也许看一会儿就放不下。
喜欢就会去买书。有时是买工具书,平均一月一两次。大部分都是在图书馆借,除非是非常喜欢的书才会去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