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本报曾多次对“伪书”问题进行过专题报道,此举虽然引起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关注,但伪书制作者却并未因此而有所收敛。记者在本届北京图书订货会期间仍然看到不少疑点重重的图书。其中既有2004年、2003年的老“伪书”,也有第一次露脸的新品种,有一些则是尚未出版的“样子货”―――这些书有“皮”无“核”,即业
问题书的疑点五花八门,有的是擅自翻译编写的“外版书”(由某有名的或无名的外国人著,某中国人编写,没有版权引进信息),有的封面上写着“最完美”等有悖《广告法》相关规定的宣传,有的新年刚出炉的一版一次印刷就在封面上打上了“2005年最畅销”字样,明显是弄虚作假、利诱读者……本报列出了部分疑点比较明显的书。详细报道请见本期第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