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如其人

2005-01-19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读王大路文存《追求书境》,我以“文如其人”四个字做总体的评价。

这“文如其人”,不只限文存自身,而是他所有的文章和所编书刊的总合,亦即《追求书境》中闪烁着的编辑家、出版家、书评家的风范。

大路编辑思想的核心是“有益于世,无害于时”―――用现代流行的词语来表述,便是“与时俱进”。

在他的不算长的20多年的编辑生涯里,编过美学、心理学、社会学多学科的丛书(如《当代美学思想研究丛书》《当代西方美学名著译文丛书》《宗教与美学》《心理学丛书》《人与文化丛书》《当代军人文库》《热门话题丛书》《企事业改革家列传》等),计有100余部,都是贴近社会思潮热点、焦点、疑点的新书。编了这么多的好书,没编过一部坏书,他切实地履行了“推出好书,堵住坏书”的编辑的神圣职责。成就的取得,源于他对党的出版事业的忠诚。

大路编书,走自己的路,追求选题的首创性,从不跟在别人后边亦步亦趋,善于从众人踏遍了足迹的羊肠小路上踩出自己一行清晰的脚印儿。他的编辑思想总是活跃而开阔的―――这不是天赋的睿哲,而是来自“编辑的学习”(不同于一般学习)。

王大路是熟人皆知的忙人,但他从未间断过为编书而学习。从《追求书境》中可以看出,他多么勤奋,读了多少书啊!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经常讲的“雁过拔毛”的故事(见《追求书境・五》)。他从别人的讲课中听到了一种“雁过拔毛”的学习方法,于是便心领神会,向读者学,向作者学,从书稿中学,从一切信息中学习对自己有用的一切。可以说《追求书境》中的很多文章,正是王大路的学习笔记和心得―――点点心得,集腋成裘,铸就王大路的编辑家的编辑思想和作风。

大路熟谙管理之道。他不把“向管理要效益”当做一句口头禅。多年来他一直把事业单位当企业办。他清醒地注视着出版业中的“三大顽症和一个死结”(消耗大、效率低、成本高三个顽症、库存量大和欠贷款多这个死结),从反面借他山之石以警自家,从正面狠抓高效率,创造了被誉为高效率范例的“评论作风”―――人尽其才,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和谐同心,五六个人办一家月刊,既编杂志,又编图书,还要办中国图书奖,高效率换来了高效益。中国图书评论杂志社虽未大富大贵,但也不欠银行贷款,以书养刊,难能可贵。

大路数十年来的工作已经不限于自家一社,而是心存大局,为全国的出版事业献身尽力了(见《追求书境・三》)。

大路和新中国书评事业鼎力推动者伍杰携手并肩,发挥了积极的组织作用。从《追求书境》中可以看到他在书评事业中的业绩:一是发展书评队伍,二是重视书评理论研究,三是带头撰写书评―――这三个方面的集中体现,便是全心全意地办好《中国图书评论》。身为杂志的总编辑,他不满足于原则领导,而是亲自采访,实地调查,勤写书评―――他的书评文章,忠于自己的办刊方针:“大张旗?地宣传好书”(如“读《起点》”),“旗帜鲜明地批评坏书”(如“评《老子他说》和《孟子旁通》”),“实事求是地探讨有争议的图书”(如“反腐小说现象分析”)。说话算数,自己定的规矩,自己带头执行。《中国图书评论》从季刊、双月刊、月刊,倾注了他的精力和心血。

说不完的王大路,配得上用古人的一句话来说完:“鞠躬尽粹,死而后已。”英年早逝,给同行、给朋友留下了无限的思念。2004年1月份我们还在一起畅谈《中华大典》的编纂规划,议论着春节后即将开展的《大典》工作,憧憬着未来。万想不到,3月7日早晨突然接到张大鸣的电话,说“大路走了!”撕肝裂肺,心胆如碎。今天,由张大鸣编辑的王大路文存出版了,寸心稍慰,疾成出文,聊申思情。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