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争议耶利内克

2005-01-26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艾尔芙丽德・耶利内克是奥地利当代著名女作家,1946年出生。2004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耶利内克特立独行,思想前卫,因为她写的内容不一般,表现手法不一般,而引起了诸多争议。

1946年,耶利内克生于奥地利斯施蒂利亚州的米尔茨施拉格市,在维也纳长大。其时离第二次世界大战不远。要说,这场大战时耶利内克还没有出生,可是却同我们的作家也真有剪不断、理还乱的牵扯,这一团氤氲时常出现在她的文学创作里,好像梦魇一般。

耶利内克带犹太血统,并且,祖上是从捷克,也即波西米亚,迁居来奥地利的。在所谓“奥(地利)匈(牙利)帝国”时期,奥地利是欧洲最大的国家,地跨今天中欧的大部分土地,还包括了南欧的巴尔干半岛。所以,不同国家中帝国的子民流向首都维也纳,不足为奇。这些外来户大致出身在当地比较有根底的家庭,姓氏耶利内克就属于波西米亚一个世代书香的家族。

我们未来的大作家在1964年进了维也纳大学,修的是戏剧学和艺术史。但是几个学期后,就由于精神状态不佳而离开了,几乎等于没进过大学,同许多著名作家一样。她又一次证明了大学培养不出作家,作家未必要读大学的赤膊真理。耶利内克虽然大学没有读完,一般文化素养可以说是已经修炼到了上乘。这不但从她作品的深度和广度可以看出,从她其他文学活动也可以领略。例如,她不但创作,还搞翻译,翻译的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作家马洛(ChristopherMarlowe),以及美国当代作家品钦,两位极端相对待的文人。到此为止,耶利内克的经历同她以后的人生没有直接对应,不像我们国家,好几代人就是学什么做什么做到老。但是,她的经历老是在作品里散发一脉幽香,要不就是掀起一阵恶臭。

这之后,耶利内克写了第一部诗歌,并且离开了父母的老屋,身心完全孤独。这是她同小说《钢琴教师》里女主角不同的地方。作家女士最初的人生实践是参加1969年的学生运动。德、奥大学生向来有结社聚会传统,她也参加过以文学杂志《手稿》为核心的文学团体。1971年以“优异成绩”通过管风琴考试,却不知因为什么原因,并没有以此作为终身职业。她在1974年结婚,丈夫姓氏为许恩斯贝格(GottfriedHüngsberg),当时属于德国专门创新导演法斯宾德的圈子,其学识、素养和倾向可想而知。作家也就是在同一年加入奥地利共产党的,在1991年却又宣布脱党了。

这里可以先讲两句话。耶利内克的作品具有一个特点,用文学批评的行话非常拗口,叫什么“毁坏的病理学和伴随着的喜剧性一了百了”。但是,如果仔细体会,这句话却也是一个很好的概括,可以作为我们了解这位作家的入场券。

不过,一位优秀作家,不管他如何乖戾怪僻,是不可能同自己祖国的文化传统切断干系的。耶利内克的作品实际上也深深植根在奥地利文学之中。例如,我们愈读她,就愈能够从字里行间品尝到她那穆西尔式的忧郁,卡夫卡式的幽默。

耶利内克的最初文学试验是抒情诗和广播剧,1967年出版了她的第一部诗集,一举获得成功。以后,作家又开始试笔写小说,便一发不可收拾了。从1970年以来,她已经出版了《打入另册》、《女情人》、《情欲》、《贪婪》等十本小说,其中最出名的是《钢琴教师》。此外,作家还赋诗,写戏剧,编小歌剧等等。

开始,使得作家脱颖而出的,是1975年出版的小说《女情人》(DieLieb鄄haberinnen)。小说叙述的两个姑娘是朋友,相约一起到阿尔卑斯山区去寻找自己理想中的男人,结局却出乎意料。

在这本初期小说里,已经出现了耶利内克思想和风格的轮廓。小说里面的男主角不是贪杯就是粗暴,或者对于婚姻不负责任。但是,他们却是这个男性社会的主人。小说里的女主角都漂亮动人,天真可爱,但是,她们处处无助,备受摧残,全要依靠男人,却全是男性身子下面的牺牲品。小说的语言尖刻、古怪,充满了讥讽、冷嘲。而且,作家使用的是简短有力的句法,非常口语化,经常出现独白式的重复内容。这些语言风格作家在以后的创作中时有扬弃。

这之后,作家捧献出了两本很有影响的小说,就是1980年出版的《打入另册》(英文版译为《美好的,美好的时光》,DieAusgesperrten),还有1983年出版的《钢琴教师》(DieKlavier鄄spielerin)。小说所展现的是一个冷漠无情,行尸走肉的世界,同读者面对面的,是一个暴力加屈服,猎手加猎物的邪恶体制,人人就像给打入了大牢里面锁起来了一般。

这以后,耶利内克又在1985年出版了《啊,荒野》(OhWildnis,ohSchutzvorihr)。1989年作家又出版了《情欲》(Lust)一书。这本小说又进了一步,耶利内克把原来风格犀利的社会剖析之刀,更推向并切入整个文明基础,加以鞭笞批判。作家所采用的手法一以贯之,就是揭露对于妇女的侵犯和暴力乃是我们今天文化的一个真实标牌。在1995年出版的小说《死者的孩子们》(DieKinderderToten)中,忧心难平的作家把她的祖国,特别是知识分子界,描写成一个死者促成和组成的世界。耶利内克2000年出版《贪婪》(Gier),这是我们看到的她的最近一部小说。小说《情欲》和《贪婪》两个全译本已经收入本《文集》,所以,笔者这儿就不再介绍了。

耶利内克的作品常常引发争议。这正说明了作品的深度,因为,“好评如潮”常常也是死水一潭的同义词,中外皆同。当然,也有批评家欣赏她,称她同奥地利已故作家伯恩哈特(ThomasBernhard,1931 1989)齐名,是奥地利现代文学双璧。从1969年以来,她的诗歌、戏剧、小说、电影剧本和文学批评多次获奖。就说去年吧,除了光辉灿烂的诺贝尔,她还获得了四个其他奖项。科学文化发达而且做人做事规矩的国家,其奖项比起我们这儿追星炒作地热闹鼎盛一时,过眼云烟一阵,含金量自有不同,“猫腻”比较少。虽然,猫腻原产地可能就是日耳曼国家,从前的农民常常把黑猫放在口袋里,趁着市场刚刚开门时的微明拂晓,冒充小猪卖给不明就里的傻瓜,猫腻便由此而来。不过,这已经是明日黄花了,今天日耳曼人以严肃认真且守规矩而著称于世界。所以,耶利内克争议多,得奖也多,其中的正经成分和奥妙氤氲,颇耐人寻味。

作家耶利内克有两个家。一个家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她的母亲―――读者也许通过小说《钢琴教师》多少能够瞥见一点这位母亲的影子―――住在那儿,一个家在德国巴伐利亚州的首府慕尼黑,她的丈夫住在该地。作家是典型的墙内开花墙外香。因为,德国和奥地利都是德语国家,而且,根据笔者的粗浅观察,南部德国,例如作家所居住的、经济非常发达的巴伐利亚州,语言、民风和习俗等方面同奥地利的区别,反而没有同德国其他地方那么大。所以,耶利内克的作品在德国受到欢迎,是顺理成章的。在德国,作家曾经在1986年获得海因里希・伯尔奖,在2002年,海因里希・海涅奖的桂冠又戴到她的头上。这两个文学大奖在德语文学界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她同祖国奥地利的关系,说起来就有点剪不断,理还乱了。前面已经介绍,作家对于祖国和政府一直是保持尖锐的批评态度的。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刚刚传出,奥地利总统菲舍尔立即表态,盛赞她得诺贝尔奖是对于奥地利整个文学的巨大贡献。那么,对此作家本人又是怎么讲的呢?她冷冷地说,她并不认为,这是奥地利冠冕上的一根羽毛!

耶利内克有一种雄心壮志,要对所有文学式样都来实验实验,磨练自己的文笔锐度,探索文学的各种可能。耶利内克文学生涯一开始,她就写过诗歌和剧本,写小说是稍后的事。近年来,作家又从新把创作重心从小说转向剧本。自然,耶利内克的剧本也是绝不可能平庸无奇的。同样,她在戏剧创作中也标奇立异,颠覆传统。就拿戏剧中的对话来说,传统的对白形式是言简意赅,交错进行。耶利内克摒弃了这种流传了两三千年的艺术框架,她把戏剧对话写成有多种声音的独白。(本文摘自《“钢琴教师”耶利内克》,钱定平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