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说过人生就像一条河,其实从另一个角度说,人生又何尝不像一首歌或是一首乐曲呢?它有一个与生俱来的调式、调性,从而可以衍生成一段基本的旋律。人生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似乎可以看作一段或长或短的过门或是序曲,序曲之后才引出主题,也就是人生的理想和作为。之后我们就可以欣赏到上帝之手用变奏曲式,反复
黄仲勋从17岁投笔从戎,开始步入他的音乐人生,同时开始了他在民族音乐园地的50多年的辛勤耕耘,我20年前认识他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位著名的音乐家。那天我们在一处小酌,经朋友介绍,才知道他就是那一首风靡云南的乐曲《喜迎春》的作者,这令我肃然起敬。作为一个音乐爱好者,《喜迎春》是我熟悉的不多的几首云南的乐曲之一。这首曲子吸取云南花灯音乐的音素,以活泼愉快的闹元宵为主题,反复玩味,循环发展,使整首乐曲的旋律流溢着节日的欢乐气氛。因为它太优美自然,太像云南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花灯音乐了,所以许多人以为它是传统的民间音乐,而不知道它是黄仲勋于1956年创作的歌舞曲。在上一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云南的青年人,恐怕很少有不知道这首乐曲的,那时它被作为迎宾曲、舞曲、花灯歌舞曲,广泛地演奏和演出,几乎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它的影响和流韵,一直传到40多年后的今天。这首乐曲所表现的喜悦轻松的生活情调,具有永恒的普遍性,我相信只要人们还在追求这种崇高的生活情调,那么这一优美的旋律就会传之久远。
同样传之久远的、黄仲勋的创作中,还有《站在高山望家乡》等一批歌曲。这些歌曲不仅记录在书籍中、唱片上,更主要的是传扬在舞台上、传扬在人们的口头上。我曾经在金马碧鸡坊附近的一个四合院里居住过一段时间,那时,经常听到我的邻居们在水井边、在院子里,一边干活一边哼唱这些歌。我那时还不认识黄仲勋,但我已经熟悉人们喜爱他的歌曲的情景。
从那一次以后,我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他是一位忠厚朴素、平易近人的人,在平时沉默寡言,绝不多话,但一旦说起音乐则滔滔不绝。他同你谈起一首好听的歌,不论是什么场合,他会马上就忘情地唱起来,他的浓浓的眉毛也会生动地飞扬起来,这是他最可爱的时候。最后他醉了,他多喝了两杯,也多唱了几首,你说不清他是唱醉了还是喝醉了。我同他的交往,就是这样不多的几次,但我自认为我了解他,他是一个好人。在这个年代,好人是一个很高的评价,我愿意这样评价他。当然他同时是一个有才华有贡献的音乐家,他对音乐的追求超过半个世纪之久,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老黄的身上是体现着古圣贤的一些遗风的。近几年我知道他的身体不是很好,但我同时知道,他还在坚持音乐创作,这使我尤为钦佩。
当冬天的背影正在我们的视野里消逝,而新一年的春天在地下萌动着,即将到来的时候,我们所说的这首乐曲达到了它的华彩段。黄仲勋从他50多年创作的200多首歌曲、乐曲中,选出50多首,集辑出版,名为《黄仲勋创作歌曲选》。这个集子中,收入了《喜迎春》等一批久负盛名的曲子,其中有的经过半个世纪的传唱,已经可以称为经典。同时作者也收入了新世纪这三四年以来创作的歌曲,这些近年来的创作,反映了作曲家更为成熟的思想和炉火纯青的技巧,我印象较深的是一些描写少数民族风情的歌曲。作者从年青时代开始就以一种质朴的情感接触了云南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写过不少民族风格的歌曲。多少年的积累,多少年的沉淀,到今天化成一首首更为精致的歌。这些歌曲不仅有优美的旋律,饱满的热情,纯正的民族风味,而且那些经过认真选择的音符中,带上了适度的理性色彩。我几乎可以断言,它们将会像黄仲勋过去那些好听的歌曲一样,在各地流行起来。在这本集子中,属于另外一种风格,而且令我为之感动的还有《大观楼长联歌》。我没有料到老黄会为这副震烁古今的长联谱曲,我也没有料到其中的大气、雄浑、壮心、正视历史的气魄和山一般的稳重,是出自一位七旬老人唱出的旋律。当我敲击着电脑,字符在手指下跳跃而出的时候,我想象着黄仲勋坐在藤椅上,在一棵树下或是在他自家的阳台上晒太阳,他眯缝着眼睛,两手舒适地放在腹部。人们会以为他只是在安闲地享受他的晚年,却不料他却在“壮心不已”地向往着他所喜爱的音乐事业。或许一首首优美的歌曲又将在这种松弛、无为的状态下诞生,而走向舞台,走向有水井的地方吧?
黄仲勋是注定要在地方文化史上留下姓名的人,他对云南音乐的贡献不仅在于一般的创作歌曲,尤其在于花灯音乐,他的所有创作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属于这方面的成果。在他的人生之歌中,从出现音乐这个主题开始,他在部队和地方的文工团里工作过,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则是在云南人民出版社做音乐编辑。他编辑出版的图书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属于花灯音乐的。可以这样说,黄仲勋以他自己的创作和编辑成果,丰富了云南花灯音乐的表现力,推动了这一地方音乐形式的发展。虽然这是一项集体的事业,但是我认为黄仲勋个人的贡献是突出而独特的,这是一段我们应该反复吟唱的副歌。
(本文为《黄仲勋创作歌曲选》序,该书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