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企业家和中国企业,更需要谁的伟大?

2005-01-26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榜样》机械工业出版社定价:28.00元

中国有四位企业家可以称为伟大

一个企业做大做强,离不开优秀的企业家,特别

是在中国目前的现实情况下,更是如此,企业家基本上就是企业的“第一推动”。从这个意义来说,我对四位企业家抱有崇高的敬意。

第一位是万科王石。我们都知道就王石个人而言,是有“英雄主义性格”的,能够爬上世界第一高峰,不是做秀可以解释的。但王石在很多年前,就在万科倡导职业化,倡导透明体制,而且是在万科成功的时候倡导,这其实是他对自己的一种否定和超越。在万科成功的背后,你很难忽视王石建立在强烈自省之上的那份清醒。

第二位是联想柳传志。柳传志在建立联想时,始终以HP,IBM等优秀公司为榜样,建立了一个不依赖于个人的运营管理体制,然后从容退下。当联想业绩出现滑坡,又坦然面对失败,勇于并购IBM的PC业务,引领联想进入前途未卜的国际化轨道,这种使命感值得尊重。

第三位是TCL李东生。我们知道并购在国际上,成功的概率是非常小的,我想TCL不会不知道。但李东生带领TCL连续并购了德国施耐德与法国汤姆逊,他实际上是以壮士断腕的意志告诉中国企业,中国企业如果关起门来进行“突围”,只是死路一条,因为我们的敌人是我们自己。当我们与自己作战的时候,开放是最好的出路,这是李东生为什么总在强调以国际化视野看待问题的原因。

第四位就是格兰仕梁庆德。我接触过格兰仕的两代梁总和不少格兰仕的员工,虽然我对格兰仕战略有不同的看法,但在奋斗的层面,我对格兰仕成长背后的朴素逻辑很是尊重。道理很简单,在中国目前这批所谓的优秀企业中,大部分是一边玩政治拿资源,一边玩市场拿利润的“市场政治家”,能够像格兰仕一样完全凭着“公平报酬”的市场规律起作用,通过整合产业链“做苦力勤劳致富”的,也就是那么一两家而已。

在我看来,中国企业家的行为很少能与“伟大”联在一起,王石反对暴利、致力于职业化建设,柳传志在建立企业成长机制之后的急流勇退,李东生通过并购拥抱世界,梁庆德在经营企业中追求中国文化中那些朴素的做人道理,都可以称为伟大!

中国没有一家企业可以称为伟大

我们应当承认一点,所有世界级优秀公司之所以优秀,一定是它们对经济规律探索与遵从的结果。如果没有这一点,我们就无所谓努力。有了规律,才有规则,有了规则,才有真正的胜负。

所以,当中国最优秀的一批企业,像联想,像海尔,像方正等等出现了增长停滞时,我们也许就要换个角度想想,问题可能不是出在业务上,问题可能出在我们这一批企业家的头脑里。这一批优秀企业所面临的困境是整体性的―――中国企业面临的,是从农业文化走向现代化要迈过的“整体性差距”。

这样看来,中国企业成为世界级企业,最大的阻碍可能不是技术的落后,也不再是教育水平的低下,而是我们骨子里的做事方式:我们大部分人可能是在用农民的方式在做企业!

由此,我们也许才能清醒地认识到,在中国制造兴盛全球的背后,相当一部分制造性企业老总那里,所思所想的不过是一个“加工作坊”的现代版。在一片对中国制造欢呼的背后,我们要看到繁荣背后的脆弱与危机,中国制造中的优秀企业群,拥有的不过是武功中的“外家功夫”,凶猛有余而内力不足。

也就是说,中国的未来,是不可能通过这类外家功夫式的“中国制造”模式来支撑。真正的制造永远都是有文化支撑的,那就是对细节似乎痴迷的追求。世界最优秀的制造文化,比如德国式制造,日本式制造,瑞士式制造,背后都有着一丝不苟的职业文化在支撑。

所以,中国优秀企业与世界级公司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并不完全是技术,设备等等物质层面的,我们最大的差距存在于我们的脑子中:我们并不真正理解支撑现代企业的制度、管理与文化到底是什么!

一句话,中国企业需要榜样!中国企业界今天最基本的使命之一,就是把自己放到一个更大的背景,比如GE,比如宝洁等等这样一批世界级公司运行机制背景下,才能搞清“我是谁”。

从《差距》到《榜样》:致力于伟大公司而不是伟大的个人

我写的《差距》一书出版后,有不少人在指责姜汝祥在“唱衰”中国企业。真是这样吗?真正懂得了我们的差距,是源于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与现代工业文明的差距,自然就可以分辨我在“唱衰”什么。

事实上,如果你是符合经济演化规律的,我怎么唱你也不会衰。但如果你不符合自然之律,我不唱你也要衰落。这是三岁孩子也懂的道理。

所以,沿着《差距》这一思路,我在最新推出的新书《榜样》中,旗帜鲜明地对中国优秀企业提出:经营企业的所有问题都可以归结到一点―――不死才是硬道理!

在这样一个主题之下,我通过中国优秀公司与世界一流公司的具体案例分析,提出中国企业应当树立自己学习的榜样。比如,我提出纳爱斯如何向宝洁―――历史最长的公司学持续,国美如何向沃尔玛―――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公司学增长,TCL如何向英特尔―――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公司学转型。

学习不可耻,不学习才可耻!

与《差距》只着重于问题不同,《榜样》的重点是为中国企业提出解决方案―――比如我花了两章,近三万字的篇幅研究了IBM九十年成长真相,从中,我们很清楚地看到伟大的公司是如何成长的。与此同时,我还甚至把锡恩看家的本领,我们花了多年研究出的战略实施成果―――《锡恩4R业务管理系统》也放在了书中。

自始自终,我一直都在一个基本使命下思考,那就是,如何建立中国优秀公司的持续基因?在这样一个使命下,我提醒那些一心想大干快上的企业家,商业社会中的奇迹或创造,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多。将很多暂时的奇迹当成永恒,就会使我们付出极大的代价。其实按国际标准,联想,海尔,华为这些优秀公司,也就是中型公司,与世界级公司比起来,我们算不了什么,我们离那些真正优秀的世界级企业还差得远。

所有这一切,无非是在表达我对企业持续增长道理的一点心得:“道(路)”可以选择,而“理(规律)”却只能发现。有“理”才是真正意义的成功,无“理”的成功终将如过眼烟云,毫无意义。

只有我们的行为恪守基本的商业底线,比如公平竞争,平等交易,尊重消费者等等,才会有伟大的企业。这就是为什么伟大的人很多,但伟大的公司却不多。一时一地成功的企业很多,但能够持续百年的企业却寥寥无几。

致力于成就企业家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英雄,还是致力于建设一个伟大的企业,我觉得这就是中国企业是否进入战略增长的分水岭!

这个分水岭今天就立在中国所有企业家面前。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觉得海尔张端敏,联想柳传志,TCL李东生,华为任正非等等,这一代中国最优秀的企业家来到了一个新的关口。他们能够把一个小企业带到今天的地步,成为中国企业学习的榜样,无疑都是雄才大略、功勋卓著。我们也不怀疑其中个别人能够完成自我否定和超越,比如像李东生就已经明确在TCL提出,要以世界级公司为标杆考量自己,建立国际化的思维视角。

但就整体而言,就目前中国优秀企业所面临的整体性“突破困境”而言,他们已经不具备带领这些企业再上层楼的能力了。一句话,他们这代人已经过时了,他们到了应当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了!

这就像运动员一样,如果功勋卓越的上一代运动员不退下,就没有下一代优秀运动员的崛起。张端敏和柳传志所代表的第一代企业家,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他们应当交班了。我们应当懂得一点,当前进的道路出现分叉的时候,决定成败的就不完全是能力,而更多的是你的选择。

名言道:“有些人活着,他却死了,有些人死了,他却活着。”目的在于提醒那些留恋名誉、地位和权力金钱的人,也用来赞扬那些捍卫真理而勇于牺牲的人。

致力于成就一个伟大的企业?还是致力于成就某个伟大的人?这是一个问题。中国企业任重而道远,中国企业家道远而任重。面对如此重大的抉择,你选择了什么,就是什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