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聊斋”到“红楼”

2005-02-0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从〈聊斋志异〉到〈红楼梦〉》是马瑞芳教授新近面世的一部著作。全书47万2千字,并有插图108幅,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本来,《聊斋》和《红楼梦》都是清代小说,任何一个讲授或研究这一时期中国文学的教师或学者都会熟悉和研读这两部作品。但“红学”由于种种原因早已成为“显学”,蒲学也自成格局。要对这两个

领域的历史和现状都加以研究并取得发言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聊斋志异〉到〈红楼梦〉》就有对这两个领域发言的气魄。马瑞芳本是《聊斋》研究的专门家,二十余年来,潜心于兹,从作家到作品、从宏观到微观、从专深到普及,勤耕细作,成果累累。而她之于“红学”,却并非蒲学业余之“客串”,或兴之所至的“玩票”,而是一头扎了下去,二十余年来,处处积累,时时用心,返身回顾,也十分可观了。这部书,就是这种独特治学经历的真实反映和丰富收获。

本书中主要的篇章是对《聊斋》和《红楼》分别研究的成果。《聊斋》研究不必说,这里只说“《红楼》新论”这一编。据我所知,本编的第一章为她近年新作,“红楼故事和文本写法”是一个很难写的题目,她借用西方著名小说家兼小说理论家佛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的观念,“人生主要事件有五:出生、饮食、睡眠、爱情、死亡”,以此简析《红楼梦》,“小说家曹雪芹的活儿真是做绝了”。于是从这样五个方面来概括全书故事:“1.优美别致、富有哲理意味的出生;2.多彩多姿、一笔数用的饮食;3.奇思迭出、睿智蕴藉的睡眠;4.荡气回肠、如诗如画的爱情;5.面面生风、寓意深刻的死亡。”这不失为一种简约而又新鲜别致的概括方法,避免了蹈袭和雷同。

她在考察了明义《题〈红楼梦〉》绝句二十首的基础上,认为存在着一部早期首尾齐全、内容单一的《红楼梦》;进而对《红楼梦》如何成书这个红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作出了自己的推测,以一个公式来回答:“明义所见《红楼梦》 雪芹旧作《风月宝鉴》→十年披阅、五次增删→《红楼梦》→从四次增删开始脂砚斋初评→《脂砚斋评石头记》各种评本。”她并且断定甲戌本的《凡例》为曹雪芹所作;脂砚斋即曹?遗腹子曹天佑,畸笏叟即曹?,曹雪芹是曹?的儿子,生于1715年;一芹一脂即为现实中的曹雪芹和曹天佑。

作者为学不仅以其明快果敢令人折服,她还有十分敏感细腻的方面,这其实也是一个作家一个文学评论者不可缺少的素质。“红学新论”编中后几章是关于人物和艺术描写的,读起来饶有兴味。比如论到王熙凤的肖像描写:出场时是艳服娇姿,见其尊贵;初见尤二姐时则素服骄姿,见其庄重;在向贾?施威时则是一付活脱脱的泼辣货形状,大闹宁国府更是泼妇无赖了。特别是那个贴在太阳穴上治头痛的“依佛那”,“贴了这个倒俏皮了,二奶奶贴惯了,倒不大显。”这是王熙凤肖像的一个特点,隐写王熙凤的个性,由丫环口中间接点出。如果读书不细、感受不敏是难以作出这样的分析的。又如林黛玉形象,谓其无一语涉及衣饰,全在气韵神情,犹如中国画的“减笔人物”,画李太白仅草草几笔,就勾出了仿佛与自然同化的天才诗人的思想气质。这也是有见地的。还有一处尤为精彩,即小说写宝玉见到宝钗笼着红麝串的雪白臂膀,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就呆了。”此处作者分析道,“贾宝玉对金玉之说深恶痛绝,此时却并不厌恶地想起金玉之事,……”此处宝钗美的魅力写得力透纸背。凡此种种,均可窥见作者艺术感受之敏锐细腻。

关于《聊斋》,本书作者此前已出过多部研究著作,今读“新论”,觉颇得以简驭繁,纲举目张之道。仅就蒲松龄的历史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而言,不妨引书中一小段话:“三百年前,穷秀才蒲松龄曾经殷切盼望大官僚、大诗人王士?给自己的书写序,以便让《聊斋志异》‘以游扬而得传’,王终于没写;三百年后,因为诗附《聊斋志异》骥尾,《书蒲秀才〈聊斋志异〉卷后》一诗,广为世人传诵,其知名度,甚至超过《渔洋山人精华录》许多名作。”

最后,还必须提到最令我感到快意的是本书作者“以散文笔法写论著”的主张和实践。几十万字的一本学术著作看下去如行云流水、畅达无阻,不仅不觉枯燥和沉闷,反而时有几分活泼和幽默。看瑞芳的文章觉得挥洒任意纵横由心,有时简直是文思泉涌、珠玉四溅。写得最是有声有色的要数最后一编里那六、七篇红学会议的散记了,我读下去不仅发出会心的微笑简直是要笑出声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