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安妮宝贝的文字归结于对爱,生命和孤独的个性探索。其实她的写作,探讨的是大范围的孤独人群的复杂情感处境。是置身城市之中的个性边缘的人群内心,并试图去深入生与死,情感与时间的探询。爱情是里面的一部分表达形式。但总体来说,它们从来都不是单纯的爱情小说。安妮宝贝的很多作品里描述的命运、经历、痛苦,甚至主人公的名字和性格都在很大程度上互相重合,只是不想在人物名字上有太多讲究,而且符合她对生命的一种宿命感。
熟悉安妮宝贝的人,都知道她常游走于城市之间。城市和旅行在她的生活和写作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虽然置身其中,但她想与它保持距离。这样才能够对它冷眼旁观。旅行则是安妮的一种生活方式。
她说:这样的暴走旅行,让人信服美好神圣的东西,也许是与世隔绝的,难以轻易靠近及碰触。你试图与它靠近的过程,就已具备意义。它会影响我写作的一些格局与气质。事实上,任何一段旅途,除了物理意义上的位置移动之外,更重要的是,它会是内心的路途。
记者:现在在写什么书吗?
安妮宝贝: 今年要写一本新长篇。希望能在年底写完。是我自己感觉比较重要的一个作品。
记者:你的每一部作品都在畅销,这是很多知名作家也无法企及的。能说一下,截止到目前你的每一部作品发行量分别是多少?
安妮宝贝:每一部作品出版的时候会持续上畅销排行榜。所有的作品都在持续长销。包括四五年之前出版的作品,因为销量稳定,出版社都推出了新版。具体发行量没有用心统计,不太清楚。自拍自写的图文集《清醒纪》,是最新的作品。书应该都是一本一本在往上迈,最起码你应该是在不断的成熟和进步中,才可以让自己继续写下去。五年里出版过的六本书能在畅销之后,成为长销书,还是令人欣慰的。
记者:70年代的作家有些人已渐渐被人们淡忘,作为其中的代表你仍在不断地推出新作品,而且每一本都那么受欢迎。为什么畅销呢,你自己认为畅销的因素有哪些?
安妮宝贝:我的作品核心,基本上是工业化大城市中有自省意识的人的状态。他们或许特立独行,或许颠沛流离,一直在寻找与失望的过程之中,但其间是有一种力量的。那就是审视自己的生活与内心的能力。时间,往事,大海,故乡,荒芜旅途,城市,陌生人,疏离而分裂的情感……这是我一直很感兴趣的主题。作品本身的非主流性和边缘性,意味着它的读者也只会是小范围。所以我觉得自己的书,其实一直以来都不是很大众很主流的书。它很畅销,但只是一个范围里的畅销。我的读者对它有明确的感知。并且他们是跟随着我一起往前走的。六本书,一本接一本地带着走。这种感情很深刻。
我喜欢均衡的作品。一个好的写作者不会为市场或评论家写作,首先是为自己的内心而写作。作品应该有精巧细致的结构,对文字的控制和审美,关注的是人性普遍而深层的界面。这样才能够再击中别人的内心。真诚,严肃的写作,使作品具备个人性的独特风格以及不断建立和拓展写作哲学体系。这很重要。
记者:据你所知,你的读者大概有哪些?是否从大学到白领都有,或者还有其他不为大家所知的层次?
安妮宝贝: 读者组成里有一部分的大学生,大部分是受过高等教育有稳定职业或从事艺术创作的大都市男女,比如出版社报纸杂志编辑,广告公司职员,IT公司职员等……各种行业的白领。他们从书里寻找自己需要的东西。对书的感受和理解,也并不相同。应该还有一些其他层次的读者。我想我的成熟读者们,应该是一些敏感,对孤独有清醒感觉的人。
作者介绍:安妮宝贝,自由作家。
已出版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摄影图文集《告别薇安》《八月未央》《彼岸花》《蔷薇岛屿》《二三事》《清醒纪》等。
所有作品均持续进入全国畅销书排行榜,在众多读者中深具影响。
现居北京,从事专业写作及摄影采访,媒体策划,编剧等。
声音
网友 网妖:安妮宝贝是自恋的。由此也融不进其他。一种不被欣赏、也无须由他人欣赏的美丽。她的小说是一面镜子。她站在镜子外面看着自己。专注于自己的一根似动非动的发丝、耳轮上细致而调皮的绒毛。这种美的存在是不合理的。因为它的存在只相对于一个人。安妮宝贝有好几篇小说都有自杀和他杀。这是安妮宝贝为不合理的美选择的合理的结局。
安妮宝贝的小说只有黑暗。或者是半明半暗的灰色。即使偶有亮光,明亮的阳光也像生活一样让人感觉局促。安妮宝贝隐藏在黑暗中。与世界隔绝。却希望“有个人在风中会闻到我的清香。会一路寻找过来”。正是这种绝望中的希望到希望中的绝望,让人产生对生命的无尽叹息。安妮宝贝穿的是一件美丽的文字外衣。其实她袒露出的灵魂是裸体。黑夜中的美丽。
读者 俞琴:从《告别薇安》开始感受安妮,然后读她的《八月未央》和《彼岸花》,始终在脑海中浮现的词语是“边缘光影”,如同是在忽明忽暗的边缘光影中行走,走得痛苦的同时也体会着那份稍纵即逝的快乐。总觉得只有在70年代出生的人才能写出那样的文字,让你的心在阅读中一点点开始沉淀……
偏爱她的细节描写,也喜欢她对一代人生活状态的把握,更惊讶于她灵魂深处的孤独和自由。她的文字中有陌生的穿行和迷离、有放纵的体验和痛楚……可是我喜欢那疼痛过后残留的温暖气息、喜欢那颓废的边缘所渴望的幸福、喜欢在这样有些氤氲的气息中所透射的缕缕阳光……
媒体《江南时报》 朱方:安妮宝贝的文字是淡淡的,几乎没有融合进一点自己的私人感情去。她的文字也是无情的,把人最自私的最脆弱的一面赤裸裸剥开来给人看。安妮宝贝的作品被视作是另类且颓废的,尽管她没有在字里行间张扬,也没有新奇而古怪出奇的场景事件与情节。《告别薇安》、《暖暖》等多写的是漠然的城市和在这城市中病态脆弱的人们,在生活中麻木的清醒的疼着。且不去说安妮宝贝是否在用自己的方式诱导着人们,但又有谁的文字能让人在寂静无声的夜里看着听着读着且泪流满面呢?
安妮宝贝的读者几乎全是少男少女,处于情感懵懂期,带着对社会的憧憬和恐惧行走在城市之中。这些文字激起了隐藏在他们心底最深的共鸣。黑暗中的花朵在静静地绽放,充满奇异的美丽诱惑。这朵暗之花在人心的阴影里盛开,随后和它的缔造者一起留在记忆之中。
这就是安妮宝贝的能量,不可忽视的能量。
作家 陈村:我较早写过安妮宝贝,那时我在网上写“风言风语”专栏,按由近及远的策略首先拿她说事。我用小说的一般规律来评论她的作品,对年轻人虽以前辈自居,还算是温和的,鼓励的,欣赏的。这似乎也不错,但那时我能看出她文章的好,却没有真正意识到她对许多年轻人的重要。他们将她当成偶像,当成代言人,用对明星而不是对作者的态度看她。这些是我不熟悉的,虽然她客气地称我老师,我自认没能耐教她和他们什么。年轻人的路径跟我不同,世道变了,他们没有理由重复前人的路。
安妮的小说是示弱的,你总能指出她的缺憾,她小说的脆弱、暧昧、疼痛、固执、欲言又止都可以一谈,但她文字的品质比同类们高,用心比许多人诚。她自尊自爱,她有那么多的热情,看世界的眼光却是迟疑的。她找到文字画自己,她的文字总是出其不意地抓住一些人,他们心甘情愿地读她爱她,将她视为同道,跟她一起成长。她确实不宽广,但将自己和一类人表达得很好。城市中的人们也真是脆弱的,暧昧的,有心愿的。在这个“不宽广”中,她其实什么都说了,就看别人能不能领会。
评论家 王干:70年代基本是孤独的一代,是从传统的文学向新的文学过渡的一代。当然有它的先天不足,因为是夹在两种文化之间。安妮宝贝在70年代作家中,属于文学准备比较充分的,她能抓住当代年轻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她的小说里呈现出在城市里孤独的单身女性的形象,容易引起白领女性的共鸣和认同,有比较大的市场。她的作品描写都市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情状比较好。安妮宝贝是把纯文学作品和市场结合得比较好的作家。
她融合了很多因素,纯文学、网络、白领、小资等各种因素融合在一起。70年代较早的作家简单地把时尚和文学嫁接,只能引起一时的轰动,不能长久。安妮宝贝把心灵的感受融入到时尚中,做得比较好。文学作品最后还是以灵魂深度打动人。这是她成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