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凌云健笔意纵横

2005-02-23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躬耕廿载不辞劳,盈耳天风动地涛。无限秋光当奋力,墨香伴我走新高。

这是《郭学焕诗选》(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年10月)中的一首《走新高》,此诗谈及他从政二十年的难忘经历和他爱好文学、书法、篆刻的精神追求。中国历代文人都有着自己崇高的精神追求。我记得余秋雨说过,“他们

的身上并不带有政务和商情,只带着一双锐眼、一腔诗情,在山水间周旋,与大地结亲。写出了一排排毫无实用价值的诗句,在朋友间传观吟唱,已是心满意足。他们很把这种行端当作一件正事,为之而不怕风餐露宿,长途苦旅。”我想,学焕先生的诗书人生也不过如此,所不同的是他“曾经诗画浙江路,跃马青山情最真”,从繁忙的政务中,抽出余暇,更换角色,在艺术的殿堂里虚怀以对,追求他独特的诗情、笔意、刀趣和石味……

郭学焕先生是浙江省厅局级干部中难得一觅的诗人书法家。他1943年11月生于浙江诸暨,1967年9月毕业于浙江大学机械系,历任浙江省兰溪市副市长、市长、市委书记,金华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衢州市市长、市委书记,浙江省交通厅厅长,省政协常委兼提案委员会主任等职,中共十四大代表、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从以上经历中,可以看出他长期担任党政一把手,公务繁忙,政绩显彰。然而他却心无外慕,独寄情于诗、书、篆印,是个性情中人。近年来,他以引人注目的成就,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顾问、西冷印社理事,中国市长书画院院士,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和《大风筝》诗刊的编委。正如金鉴才方家所说,学焕先生的人生经历,倒是很有几分古风。所不同的是,古代读书人读的是经史子集,而他在大学读的却是机械专业。

学焕先生曾同我谈起他的诗书篆生涯,是先学书,后习篆,再研诗,也就是读小学时开始练书法,读中学时开始玩金石,读大学时开始文学创作。他学书终日不废临池,对草、篆、隶、行都做过长期的揣摩和深究。在遍习各种书法,苦临钟鼎碑帖后,对笔法深有体悟,并运笔自如,自成一家风貌。故而笔随心运,墨与意合,孤姿绝状,触毫而出。其书法作品频频入展获奖。如1993年首届全国市长书法大赛,1997年首届全国书法艺术节公仆书法展,以及第二届全浙书法大赛展,西冷印社首届国际书法篆刻作品大展等,他的书法大作都高悬堂上,被专家看好。

书篆同源。杭州是中国印学中心,篆刻的故乡。自1995年5月,他到杭州任省交通厅厅长以来,常利用节假日,泡在位于西子湖畔的西冷印社里,结识了不少篆刻名家。他频频求教,得益匪浅,不但从中了解到中国印学的历史、流派的形成和发展,还亲眼目睹这一领域的无数宝藏。耳濡目染,加上原有的冶印基础,使他很快成为篆刻艺术领域里一匹脱缰的黑马,其篆刻作品入展西冷印社第四届全国篆刻作品评展,大获成功。《中国书法》、《浙江文艺报》、《美术报》等业内权威报刊亦纷纷发表了他的篆刻方印。

我认为展示郭学焕心灵世界的窗户还是他的诗词。其诗词却得力于“行走”。他由于职业的关系,其足迹遍及海内外。浙江的山山水水,甚至人烟罕至的穷乡僻壤,都留下他那永不知疲倦的身影。因为他是知名的书法家,免不了要为地方上留点笔墨作为纪念。虽是应酬之作,下笔仍是一丝不苟。亦诗亦书成了他日常创作的一把鸳鸯剑。可谓“书中有诗,诀在书法;诗先于书,妙在诗旨”。写诗,尤其是写仿古山水诗,成为他的追求。他非常赞赏东晋的“书圣”王羲之在去官之后,“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取得了诗、书两绝的突出成就。在研习山水诗的过程中,他以王羲之为榜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为他深知作为一个山水诗人较之其他文学体裁的作家更需要不停地行走。在行走山水的历程里,他感到诗是最灵敏的,它可以感应情绪的变化与心灵的悸动;诗是最内在的,它必须借助宽广的外在空间得到触发与腾飞;诗是最精炼的,只有向大自然借喻、取象,才能增加意味的层次,提高文字的含量。所以他近年来所创作的山水诗都是有感而发,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渗透着人生哲理,艺术境界相当高,如《郭学焕诗选》中的《登凤阳山》就是一首古体山水诗之精品,一首苍茫而雄浑的高原与生命的赞歌:

峦数三千秀,晨昏现翠茏。山尖风卷草,岭脊雾围松。瀑布声何急,鹃花色愈浓。悠然真自在,一醉此高峰。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描述了作者于2001年9月24日与丽水、龙泉诸君登上凤阳山的江浙第一高峰黄茅尖时的兴奋心情。全诗图山范水,雄浑灵动,就像高明的画师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的特征,将凤阳山的精华景点――高山草甸、云海雾松和杜鹃谷、龙泉瀑等自然奇观均囊括其中。

郭学焕平日喜作行草,少盈篇巨幅,乃自娱之故。他曾将这首《登凤阳山》诗,手书予我。这幅有着鲁迅体行楷风格,带点隶味的书法作品,凝炼端庄、逸丽雅致。无论是用笔、点画、结构,还是作品的款式、落款的位置、用印的大小、铃印的高低都恰到好处,合政人、学人、诗人、书人、印人为一体,与现代儒宗马一浮先生一脉相承,可谓上乘之作也。

我深知学焕先生的为人,他一向是把作诗写字当做修身养性的活动,却在不经意中,成为诗人书法家的。他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眷恋从根本上讲是对汉语独特的艺术表现天赋的痴迷。和西方语言不同,汉语是表意文字,具有很强的营造意象的功能,因此被认为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焕先生对汉语的这一独特价值有很深的领悟,所以《郭学焕诗选》中所收录的166首古体诗,诗诗情景构筑,句句声情并茂。所谓“善诗者,就景中写意”;所谓“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在这部诗集中得到了有力的佐证。他之所以能将“情景构筑”推举到神圣的位置上,则得益于浙江山水的影响。为了“搜尽奇峰打草稿”,他利用工作之便,遍历广游,凡古贤入诗入画的山川水村,名胜古迹,无不沿波讨源,撷华掇英,细心体味山水的灵妙之境。他深知江南山水,千变万化,妙在剪裁。你看得熟透,自然传神,益臻化境。终使其作品由眼中之境,化为心中之境,再化为笔下之境;充实中蕴含着空灵,空灵中饱含着真实,呈现出无限生机。

当我读完这部《郭学焕诗选》,已经不觉得是在看书了。我仿佛在这充满人文气韵的山水中走了一遭,梳理着学焕先生的诗书人生。我被他描述的景物所吸引,我被他歌颂的事业所感动。他虽然不能与陶渊明一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却也写下了“又见花开黄一片,东西南北斗芳妍。冬来纵使成枯蕊,仍向枝头傲雪眠”的《咏菊》新篇;他虽然不能与周恩来同游雨中岚山,却在日本京都岚山的周恩来诗碑前唱出了“我到岚山觅迹行,诗碑手抚听心音。悠悠八十年间事,风雨难遮日月明”的《岚山行》之心声……

凌云健笔意纵横。创作的欲望和实践已成了学焕先生生命的一部分。现在他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少了几多牵挂,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他喜爱的文艺活动中去了。我相信这将促使他的创作更加成熟,诗风更加清丽,书卷气更加浓郁,金石味更加隽逸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