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被遗忘了的诗人于赓虞

2005-03-16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喜欢文学的自然科学家几乎无人知道于赓虞这个名字,更不知这是一个20世纪中期活跃于中国诗坛的很独特的诗人。多年来和学中国文学的学生们谈起于赓虞,也多数不甚了解。我虽学自然科学,但几十年来一直喜欢读中国近代的新文学作品:小说、杂文、散文、诗、戏剧都喜欢读。对于于赓虞这个名字大概从1941年读朱自清先生

编《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就印象颇深。那时朱先生只选了于诗5首,全书共收59位诗人的作品,共408首诗。在“选诗杂记”中朱先生却说于赓虞的诗集竟然买不到,那不过是1935年的时候,于的诗集已经很难买到了。那时我还是一个中学生,觉得于诗与众不同,在59位诗人中独具特色,其可读性比之徐志摩、闻一多、郭沫若、李金发、戴望舒等等的诗作也不逊色,且有余味可寻。为此,还专门跑到北京景山附近寻找“景山书社”,朱自清先生就在此处购得于赓虞的诗集,哪知到了1942年景山书社早已找不到了,后来,找到琉璃厂商务印书馆(现在的人民音乐出版社门市部)对面一个小胡同内的北新书局,终于买到了《晨曦之前》和《骷髅上的蔷薇》两本诗集,记得北新书局所剩无几,《晨曦之前》是最后一册“孤本”了。这两本书我一直保存到1956年,由于搬家到中关村,100多本新文学书籍都存在一箱中丢失了,其中还包括鲁迅的《呐喊》第一版红皮、毛边一册、胡适的《尝试集》等等,那时并不遗憾,反正这些新文学作品都不是“无产阶级”的!今天回想起来觉损失惨重。这也算是读书人的一段经历吧。

然而,40多年过去了,2004年12月在北京成府路的万圣书园的书架上赫然出现了两大册精装的《于赓虞诗文辑存》,解志熙、王文金编校,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9月第一版,全书85万字。我毫不犹豫在几秒钟就把它买下来,是我购书行动最快的两次之一(另一次为2004年9月购《聂绀驽全集》10册)。几乎被人们遗忘了60多年的诗人,如今在解志熙、王文金两位先生的精心解读下被重新发现了!读了《辑存》,解开了我60多年对一位诗人关注又不了解的谜团。《辑存》是对于赓虞的文学生涯和文学成就的深入研究的学术研究总结。全书2卷,上卷辑录了于赓虞的诗近300首(295首),是从已出版的7种诗集中全部经一首首的审定、评价、校证而辑录,工作量浩繁。于赓虞的诗有些并未集成诗集,散见各报刊,但却常有诗集出版的预告,如《落花梦》诗集迄未见原书,重新辑录的确非常困难,需一首首的去检索、辨别,确是很重的研究工作,难度很大。我也是做研究工作的,虽是自然科学,但方法和精神是相同的,深有体会,自然对解、王两位先生的工作非常敬佩了。何况他们所研究的又是我60多年来关注而又不解的问题呢。

且不谈于赓虞诗的本身,《辑存》还收集、整理了约80篇于赓虞论诗的文章,这又是难度很大,且是首次辑于赓虞的诗论,也是讨论中国白话诗的极为重要的文献的整理。于氏的诗论内容非常深厚,虽然他写了几十篇论诗的文章,但都零星发表在各报刊上,收集不易,而再现于赓虞对诗的议论却是大有益处的。于诗曾被很多人批判过,如“恶魔诗人”之称等,但若先读了他的诗论再去读他的诗大概会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于氏既有对诗的深入研究的议论,那么,他的诗也应该与他的诗论有联系,所以读于氏的诗既要从情感和理智上,也要从形式上或技巧上去理解。《辑存》正是在这个层面上详细而深入地重现了于赓虞关于诗的“理论”。应该说这大概也是近年来对现代文学研究的一大贡献。我特别关注“科学与诗”一文,于赓虞早在70多年前就写到“科学让我们的智慧增加,知道一切;诗让我们的感情丰富,感觉一切。无知将不能生存,无感则非美满的人生。”这个问题,今天仍在科学界议论,于氏的观点是鲜明的,先知的。

《辑存》下卷附有王文金先生撰写的“于赓虞年谱简编”共64页,对于赓虞的生平,创作活动做了可谓详尽的叙述,这个“简编”实可称为一个“繁编”或“传记”,考证极多。对于一个几乎被人遗忘的诗人,几十年无人过问,他的史料大概很难收集,这个简编的确体现了王文金先生的执著精神,令人钦佩。也正是这个简编使我再读于赓虞的诗有了新的体会。我过去读于赓虞的诗只是出于好奇,其实不懂。觉得于诗的内容充满了“小资产阶级”的失望情调,文字却雕琢得极费工夫,其实中国的知识分子又怎能脱掉“小资产阶级”情调呢。“小资产阶级”其实和“进步”又很密切,于赓虞正是这样一位诗人。所以对于诗的晦涩、低调需从诗人的生平去理解。《辑存》给我这个文学的门外汉非常大的启示,读了解志熙先生的前言、后记,各编的编者说明以及几百件校注、释义,探源,读者的受益是匪浅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