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奇人奇事背后的文化情怀

2005-03-23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郭布罗・润麒马旭初

 

王修身 石 拯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生活的面貌在在各异。任何一种职业行当,在外人眼中,都或多或少会因为距离感的存在,而产生出某种好奇心,“生活在别处”的说法,正是对这种心情的写照,虽然在当事人,也许会有“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之感。综合这些情形,便引出了那个“围城”之喻―――外面的想进来,里面的想出去。不管如何评价,这该是人性之一种吧。但这个说法也有值得商榷之处,那就是它似乎把所有的职业、所有的生活,都一视同仁等量齐观了。事实上,有一些生存状态,生命方式,却和我们习见的分外不同,这使得当事人沉浸其间乐此不疲,外人也会产生强烈的窥知了解的愿望。

黄殿琴的新作《京都奇叟―――京味文化的发现与珍藏》(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就是对于这种生存状态的精彩描摹。

这部书写了四个人物,分别是:末代国舅郭布罗・润麒;600年14代古建哲匠世家传人马旭初;满医神针王王修身;经营茶叶长达60年的石拯。就身世、职业而言,他们相互之间的差异十分巨大,但也有一个共性,就是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堪称独特,从而造成了一种强烈的“陌生化”效果,很自然地产生了阅读的吸引力。

像第一篇《走出紫禁城》介绍的国舅郭布罗・润麒,其特殊的身份,决定了其经历遭际的传奇性。他生长于贵胄之家,因其胞姐婉容被册封为皇后,得以长年出入皇宫中,陪伴在末代皇帝溥仪身边。作者的笔下,既有宫廷中的森严烦琐的规矩礼仪,衰败压抑的末世气氛,也有天真人性的自然流露。像润麒和年龄相差无几的皇帝姐夫的不拘形迹的交往,两个童心未泯的孩子的游戏嬉耍,读后不禁让人会心微笑。他的人生经历,串起了民国及新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像冯玉祥逼宫,皇室仓皇搬出紫禁城;在日本幕后策划下,满清皇室在东北建立了伪满州国政权;随着日本天皇宣布投降,他和伪满洲国皇帝溥仪一起,做了苏军的俘虏,后被遣返;新中国成立后,在战犯管理所,被人民政府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从此步入了一段崭新的人生历程。

相比之下,本书介绍的后面三位人物之令人称奇,主要不是因为身世经历的跌宕诡谲,而在于他们身上体现了一种特有的精神气质、文化底蕴、人生境界。这与他们本人的修养、也与他们从事的职业密切相关。人和职业,是互相映照、促进的关系。他们是职业的人格化存在。由于毕生的浸润,职业中的文化内涵成为他们人格的构成部分,那是一种“腹有诗书气自华”式的自内而外的投射。而他们高度的敬业精神,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忘我投入,又将职业本身的丰厚蕴含及其魅力充分发掘出来,发挥到极致状态。

黄殿琴将这些潜藏着的对应关系,加以细心的发掘和勾连,它们被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十分默契地展现给读者。你能够感觉到,作者很清楚,为了生动传神地描绘她的主人公,哪些内容是需要交待清楚的,哪些要素应该体现在文章中。譬如,要较充分地了解建筑大师马旭初,不但要了解他的家族起自明代绵延600年的建筑世家的身世,了解出自这个家族的著名建筑物,了解他全身心拥抱事业的热情,还需要了解建筑学的知识,了解北京的古建筑的各种讲究。这些,本书中都涉及了。像“九浆十八灰”,不过是建筑学技术中的一个细节,但若细究起来,却可以写成一篇长篇论文。我一边读,一边想,这种高度专业化的知识,即便是复述,如果作者不花一番钻研理解的功夫,怕也要出错的。同样的,介绍满医神针王王修身时,自然不能不交代满医神针的神奇,不能避而不谈眼针、透针、双针等针法。说到石拯,又是一部有关茶文化的文献了。茶叶的种类,色香味形的种种讲究,茶具的知识,泡茶的程序,经营茶叶应具备的九个“硬条件”,经由作者娓娓道来,读后大长见识。

因此,从文体上来说,这部书体现了一种奇特的混合。有波澜起伏的传奇故事,有人物性格的要言不烦的勾勒刻画,它们构成了生动的文学特质;又有行业的知识及历史沿革,散发出浓郁的博物学的气息。总之,按本书的序言中所说,这本书是把“学术、文艺、猎奇都糅在一块儿了”。涉及文化传统的话题,本来容易被处理成高头讲章,显得艰涩枯燥,但本书中却不曾出现这种弊端,在作者生动平易的叙述中,它们变得亲切迷人,可感可触,仿佛一缕氤氲的茶香。

每次见到作者,总是一副风尘仆仆、席不暇暖的忙碌样子。这也不奇怪,作为北京电视台知名栏目的主持人兼记者,时间作为稀缺资源的特性,在她身上体现得尤其突出。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又是从事这一种容易浮躁的职业,但出自她笔下的这本书,却显露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质地:沉着、厚实、精确、丰富。这只能解释为,作者是以一种值得称道的热忱,完成这部作品的,对她的描写对象,怀着深切的理解、敬重和仰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因为书中大量涉及传统文化的精粹之处,对作者而言,这种投入,归根到底是一种对于发掘、整理和保存文化价值的心仪和执著,或者借用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为了“京味文化的发现和珍藏”。

就本书所写都是奇人奇事而言,这本书可以说是“猎奇”之作,但猎奇又大不一样,有高下之分,文野之别。有大量的这一类文章,只是浮光掠影,而没有深入内部。作者是冲着浮在表面上的那种“奇”去的,但是“奇”的后面还有什么,和时代、文化构成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却没有触及。也许是没有耐心,但更可能是缺乏了解和把握的能力。作者写得蜻蜓点水,读者读来自然也仿佛是隔靴搔痒。如果只停留在这样一个层面上,就没有意思。好在还能够时常读到一些不错的作品,让我们感到慰藉。它们不但让人看到“奇”,更看到这后面的性情、魂魄、生命、文化、时代,等等。奇人奇事背后,连接了广阔的社会背景,丰厚的人生况味。这部书的作者,用自己的作品证明了,她无疑是属于后者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