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透过文字看媒体

2005-03-23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最近几年尤其是从2003年开始,到了国家步入现代化进程、实现进一步的民主法治社会的良好契机。从2003年1月北京市初步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到2004年12月底国务院新闻办也公布了国家各大部委的新闻发言人姓名及电话,我们迈出了实现信息公开的第一步。中国传媒应该如何面对这种变化?中国传媒应该如何考虑自己肩负的责任?

美国学者班尼特的新闻学著作《新闻:政治的幻象》(当代中国出版社)似乎能针对这些问题给我们一些启示。整整八章内容不可谓不厚重,作者的思路还是很清晰的,对整个新闻行业作了深入细致的剖析,把新闻定位为国家政治信息体系的核心,界定了 新闻 的概念。作者没有停留于此,从新闻的来源、新闻制造的过程,以及新闻受众三方面进行了条分缕析,并于最后对开篇提出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理想解决之道。

颇引人注意的是该书阐述问题的方式。读本书的过程中,读者虽没有被牵着鼻子走的感觉,但你要时刻保持头脑清晰,准备思考作者所说的每一句话,因为整本书就是一个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作者从来没有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读者,而是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与读者共同思考或者提请读者不断思考,形成文字与人互动的感觉。更为难得的是,作者以其大量的调查资料和可以量化的数据材料佐证自己的观点,从而给读者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事实充沛、视点精深。值得一提的是,与理论性很强的学术著作不同的是,作者在每一章里都举一个美国后“9・11”时代的典型事件来做分析,生动且深刻。

正像国外一句古谚说的:“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历史上,尽管学者和普通读者都懂得传媒的力量,但他们在对政治系统如何运作的分析中经常性地忽视传播的力量。本书作者恰恰不是这样,他把大量的精力集中在这方面,虽然当时新闻媒体影响的研究处于一个特别低迷的状态。这就是为什么本书在1983年的初版时即成为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的原因。本书以一种全新的方法进入这个领域,集中探讨新闻业对政治到底意味着什么,如何能为政治更好地服务,并设计了大量的问题从一个特定的视角来考量新闻业在政治中的作用,对新闻体系中公民、政治家、记者的作用给予了强烈的关注。这本身即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和新型思维方式。如此旗帜鲜明、直截了当地详述新闻媒体与政治关系的论著,在国内是少之又少。

时下,对媒体“低俗”的指摘、对媒体“责任”的强调、对“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冀望、对媒体“寻租”行为的正视等等,都是对媒体健康发展和良性发展的关心。读罢此书,认识到媒体的种种不足是有原因的;新闻行业的公正客观也有其局限性;对公众需求的满足或者迎合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公众的新闻素质。但读者也同时读出了几个困惑:我们的市场化的媒体究竟是否应该承担社会责任、教育责任?所谓“观众喜爱的就是我们乐意奉送的”,是我们媒体也应该追随的原则?记者究竟应该是客观报道新闻呢,还是尽量不要人云亦云,在报道中加入个人的观点?新闻行业的公正客观到底有多大的意义?等等。为了解决这些迷惑,作者在结尾分别给政治家、记者、公民提出了理想的解决办法,摆脱媒体的束缚,并把问题解决的最后落脚点归于媒体的责任意识。但很显然,问题并不能通过这种渠道得到解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