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随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建设似乎来势颇猛。若干种巨大的文化工程亦已全面启动,气势之豪,令人头晕目眩。最近,又从某大报纸上见到用几乎全版的篇幅,报道《二十四史全译》的出版始末。因为字体较小,目力较差,担心有模糊、串行、遗漏之处,特请妻子为我细读全文。边听边有一种“仰之弥高”的惊
《二十四史全译》的主要目的,是为让人看懂二十四史。那么,什么人需要看懂二十四史?粗略一分,有两种人:一是学历史、研究历史的人,二是爱读历史、喜欢历史的人。看懂二十四史,应是学历史、研究历史者应有的起码条件,如果连二十四史都看不懂,那就难说了!如果做历史研究,引用史料总不能注“全译”本为出处吧!如果因原文读不懂,又去看全译本,相互比照,又怎么做研究呢?至于那些爱读历史和喜欢历史的人,又有多少人需要通贯古今地读《二十四史全译》?如果只为知道历朝史事,那还不如读蔡东藩的《历代通俗演义》呢!再说,这套书印制装潢非常讲究,价格肯定不菲,报道中未提售价,我想虽然不是天价,也不是一般想看懂二十四史的平头百姓所能承担得了的,即使高价低售,也不是工薪阶层所能承受,即以我为例,是在高等学校执教50多年的资深教授,月入不过3000元挂零,加上点小稿费,不出4000元,如果不做任何支出,不知要积累几年才能有资格问津。因而这套书除馈赠有关单位和人物外,只能由收藏家和大款们购入,也就是那编好号的800套。难以统计,这些购书者中究有多少人能读,又有多少人能通读。最后的命运,也许落到装点厅堂,供高朋贵友指点椟与珠而已。这不无异于违背从事者为让人看懂二十四史的初衷吗?
近二三十年,学术文化界时有追风的习惯,只要有一项大工程出现,不管实际是否需要延伸,需要多头重复,很快就会风起云涌般地你追我赶,形成一股强烈的旋风。前多少年,印制《四库全书》之事一起,不仅有台湾、上海、厦门的文渊本,北京的文津本和杭州的文澜本等的纷至迭出,还有与《四库全书》有瓜葛的书,也一系列地追上来,如《续编》、《存目》、《禁毁》等等之类,纷纷出笼。除纸本外,又东出光盘,西出软件。我当时在报上发表一篇《何必如此拥挤》小文,提醒此事;但人微言轻,那些话不一会就让风刮散。不久,一些大项目成立,其投资均以亿计。于是随风搭车者大有人在。如今,《二十四史全译》告成,媒体为之鼓呼,主要目的为让人看懂二十四史,用意甚善;但中国是一个文化遗产十分丰富的国家,有不少需要“看懂”的文化遗产。如果有人以《二十四史全译》为例,随风而起,这个要全译《资治通鉴》正续,那个要全译《昭明文选》,更有人要全译《世说新语》……大刮全译之风,那么劳民伤财,不知将伊于胡底!也许我这是杞人忧天,但愿《二十四史全译》不致像《四库全书》那样引风!不过,我还要大呼一声:全译,到此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