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一代宗师王绍曾先生的《目录版本校勘学论集》,收入王绍曾在长达70余年的学术生涯中所撰写的60余篇论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在古典文献学研究领域的成就。《论集》极具创新精神,前瞻性强,多有填补空白之作;既偏重于材料的挖掘,己任其劳而使人受其益,又以论说
《秦制研究》是张金光先生20余年学术研究成果的结晶。本书全面论析了秦国的土地制度、为田制度、阡陌封疆制度、租赋徭役制度、官社经济体制、家庭制度、刑徒制度、居赀赎债制度、乡官制度与乡沿、学吏制度、爵制、记籍制度的历史渊源与衍变之迹,同时又旁及六国,兼考异同,旨在以秦制为枢机,以全中国为背景,探讨自先秦制度向汉代制度的历史过渡形态。
李士彪著《魏晋南北朝文体学》,对有关文献采取了竭泽而渔的研读方法,对大量第一手资料予以分析抽绎,建立起了体裁学、篇体学、风格学三位一体的总体架构。作者的目的,在于贯彻“文学理论与创作实践并重”的原则,“恢复魏晋南北朝文体学的原貌”。全书以文体为切入点,又涉及到一般文学史忽略或语焉不详的领域,且每每从文体发展源流的考索中得出独到的结论。
李焘是宋代继司马光之后最有成就的史学家,所撰《巽岩文集》120卷,元代已经亡佚。王承略、杨锦共同编撰《李焘学行诗文辑考》全面评价李焘的学术成就和贡献,全书共分三篇:一、《李焘事迹编年》,依年谱之例,编录李焘事迹。材料翔实,考证细密,对此前的同类著述多有补正。二、《李焘著述考辨》,首次对李焘的所有著述详加考论,分类叙录。三、《李焘诗文辑存》,广搜四部群籍,辑收李焘逸作。与《全宋诗》、《全宋文》所收李焘诗文相比,本篇以出校精细为特点,更具参考价值。
宋开玉著《杜诗释地》是一部系统研究杜诗地名的专著。本书通过解释杜甫诗作中所涉及的地名名胜,说明了历史更革和时事演变,描绘了杜甫的人生足迹,展示了诗人思想发展的轨迹。此书承继了杜诗地名学的传统,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又经过细致的排勘辨析,订补了前人的错误与不足。此外,作者还借诠释杜诗地名以考订杜诗原文,复以杜诗反证史书记载的谬误;此书还将与杜甫有关的纪念性名胜也收录其中,从侧面勾勒了杜诗学的人文景观
《关中方言古词论稿》是已故朱正义先生的遗作。作者将传统方言学的方法和现代方言学的方法结合起来,首先从词汇学的角度对古词作出了总体分析,然后再将见于古代文献而又仍然通行于现代关中地区的语词200余条,逐条按文献的历史顺序引出古代用例,说明其词义、读音、用法等等,并与现代关中方言进行对比,条分缕析,对这些关中方言古词语的渊源、流变作出了全面系统的介绍。
20世纪以降,中国学术界出现了一批标志性学刊和丛书,例如《古史辨》、《食货》、《禹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燕京学报专号》、《哈佛燕京学社汉学引得丛刊》、《考古学专刊》等等,它们能够让人们在数十年后,用到或者想到这些学刊、丛书,就能想到这些学术出版物所依托的机构和支撑这些丛书、学刊的杰出学者群。而进入新世纪以来,各种学术丛书也多有出版,但以大学或学院“专刊”为集合而出版的高质量的纯学术著作尚不多见。日前,由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组织编辑、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学术丛书《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专刊》第一辑6种正式出版发行。该《专刊》因为其突出的纯学术性、集中的古典学主题和高质量的学术水准,以及其明确的学术志向,一出版就引起学术界关注并得到广泛好评,甚至被权威人士称为具备了“标志性丛书”的条件,对学术界有特殊意义。
山东大学是一所素以文史见长的综合性大学,多年来在文史研究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传统,其中较为突出的特点之一是沿续清代乾嘉学派而发展成的新古典学。乾嘉考据学主要集中于儒家经学、小学和史学领域,随着二十世纪学术的巨大飞跃,考据学迅速扩大到诸子和文学领域,并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实证学派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具有现代色彩的新古典学。山东大学地处孔孟之乡,受地缘关系影响,特别重视中国传统学问,从学术渊源上又与古史辨派、清华研究院、章黄学派有着不可分割的传承关系。建国以来,著名学者高亨、陆侃如、冯沅君、萧涤非、殷孟伦、丁山、童书业、郑鹤声、黄云眉、张维华、王仲荦等在山东大学执教,体现着这种学术传承关系。近年来,山东大学特别重视文史研究传统的发扬和中青年学者的培养,一批学人已建树学林,在学术界享有声誉。老山大数代学术精神血脉,时有断续,终见不绝。
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余年间,大学与出版社合作出版研究丛书,已较常见,但由于种种原因,往往良莠不齐,缺乏特色。《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专刊》第一辑推出的6种著作则完全不同。《目录版本校勘学论集》、《秦制研究》两部近百万字的专著,都是作者数十年心血的结晶,《关中方言古词论稿》是朱正义先生的一部遗稿。另外三部著作《魏晋南北朝文体学》、《杜诗释地》、《李焘学行诗文辑考》则是年轻一代学者的代表性作品。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超越前人的突出成就。不久前,山东大学与上海古籍出版社在济南联合举行了该套丛书的学术研讨会。应邀出席会议的有知名学者庞朴、葛剑雄、赵昌平、严佐之、吴格等20余人。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王兴康、山东大学副校长王琪珑等出席会议,《光明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中华读书报》、《历史研究》、《山东社会科学》、《东岳论丛》等报刊编辑部的有关专家也应邀出席会议。与会专家对这套《专刊》发表了中肯的意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专家们认为,由于山东大学的文史研究传统和优势,决定了他在古典学方面有着格外浓厚的气氛,在今天的学术大环境中,这种学风的传承和发展就更显得难能可贵和令人欣慰了。赵昌平指出:“我感觉到山东大学在学术上相当有传统,在文化精神上也继承了老一辈的传统。《文史哲研究院专刊》这六种书,实际上继承了山东大学这样一个学术和人格方面的优秀传统。”《专刊》第一辑推出的六种著作,涉及目录版本学、史学、古典文学、历史地理、语言学诸领域,但却体现出一种共同的风格,即考据学风格,标志着山东大学优良的传统在新时代依然具有勃勃生机,在学术界独树一帜。这些成果,有些已被学术界公认,有些虽是首次发表,但已得到学界的积极评价。著名学者葛剑雄强调:“学人的积累,学术论著的积累非常重要。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做这样的一个工作,意义不仅是对于本校,对于我们整个学术界甚至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庞朴则指出:“这套专刊给人一种很朴素、很扎实的感觉。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对改进学风会提供一些帮助。”
比如,《秦制研究》是张金光教授20余年学术研究成果的结晶,对于今人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制度的变迁史,重估秦文化的历史地位,都具有启发意义。已经年过花甲的作者张金光对记者说,他在被前人已经“研究滥了的”秦汉史领域,以“敲骨吸髓”的精神研究、发掘包括考古材料在内的各种文献,力图拿出原创的研究成果。书中的一些观点,如对于“秦实行普遍的真正的土地国有制”的创论、对于“官社经济体制模式”的揭表,曾在刊物上发表,被同行学者认为很有学术创新价值。
其实,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有自己明确的办院方针,那就是:发展有特色的高精尖学术研究。《专刊・出版说明》中强调:“兴灭业,继绝学,铸新知,是本院基本的科研方针;重点扶持高精尖科研项目,优先资助相关成果的出版,是本院工作的重中之重。”有关人士认为,这种学术研究的志向,在这套学术丛书得以充分体现。
据悉,《专刊》第二批书稿六种已经确定,仍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