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地理学的学科特点说,它应该区别于古地理和今地理。在人类没有产生前以及人类还没有进入文明社会的阶段,是古地理的研究范围。而当代的地理应该由今地理加
我对先师这段话的理解是,无论是研究古地理、历史地理,还是今地理,其科学原理是完全一致的,但获取资料和数据的途径不同,因此学科特点和研究方法也有差异。而历史地理之所以要借助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原因还在于它离不开历史文献。正因为如此,先师不赞成将历史地理的研究时段上推至第四纪,因为那时不存在文字记载,如果要研究的话只能用文献以外的手段,那就与古地理研究无异,而历史地理研究的长处却无用武之地。
从我给研究生开设“历史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一课起,我一直采用这样的说法: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阶段应该从文字的使用并留下记录开始。但在三年多前,我指导的博士生周筱?在听课后向我提出,为什么一定要有文字呢?文字以外的资料如符号、图画,或实物是不是也可以作为研究的依据?我觉得他的话有道理,就作了纠正,将“文字”改为“信息”,自然可以包括文字及文字以外一切能够记载或传达某些内容的素材。以后我与筱?合著《历史学是什么》一书时,就采用这种说法。
这门课我是每年开的,在以后讲到这部分时,我总觉得在历史地理与古地理之间还需要一种过渡。在人类使用文字之前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已经进入文明社会,不仅留下了文化遗址,还留下了大量实物,也包括符号、图案、图画等。这些信息一般直接用之于地理学研究,也难以用历史学的方法进行解读和分析,主要还运用考古学的方法,才能复原当时地理环境。所以,在历史地理学与古地理学之间应该有一门考古地理学。但我对考古学知之甚少,也缺乏学科理论的积累,对建立中国考古地理学心有余而力不足。
恰好本校文物与博物馆系的高蒙河副教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选择历史地理为研究方向。蒙河在吉林大学时是与我同出先师门下的王妙发师弟的同学,与我实际也是同学。但因专业的关系,我只能忝为导师。不过,这也给了我更多的机会,增加考古学知识,了解考古的新进展。与蒙河的深入讨论,也使我对中国考古地理学的确立和发展更有信心。我认为,以蒙河的学术基础和考古实践,加上这几年在历史地理学方面的努力,最有条件为创建中国考古地理学作出贡献,因而希望他以此为博士论文的主题。
即将出版的这本书,就是蒙河的博士论文。在答辩时获得很高评价后,蒙河又作了全面修订,增补了最新的资料,质量又有提高。本书是考古学、历史地理学和相关学科交叉与综合的成果,由于蒙河在考古学方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在历史地理学方面接受了较系统的训练,自觉地融会各学科的优势,解决学科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因而能从更新、更全面的角度提出“考古地理”的新概念,富有创新意义。他还注意吸收最新成果,如运用DNA检测等方法验证和解决以传统方法无法确认的疑问,是有益而成功的尝试。本书的主要论据汇集了迄今为止全部考古成果,资料扎实,数据准确,分类恰当。
竺可桢生前曾将气候变迁的研究划分出一个“考古时代”,但尚未形成一门新的学科。本书的完成和出版有望填补这一空白,为中国考古地理学的建立打下一块基石。由于我对本书负有一定的责任,又寄望于这门新学科,所以写上这些话,愿为此目标与蒙河共勉。
(《长江下游考古地理》,高蒙河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