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送别费孝通先生

2005-04-27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费孝通先生,2005年4月24日22时38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孝通于1910年11月出生在江苏吴江县。1933年燕京大学毕业,1935年清华大学研究院毕业,后赴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他曾发表《江村经济》、《禄村农田》、《乡土中国》、《生育制度》、《行行重行行》等著作50余种及社会学专著若干种,出版《费孝通文集》16卷。1980年获国际应用人类学会马林诺斯基奖,1981年获英国皇家人类学会赫胥黎奖章,1988年获大英百科全书奖。

4月24日晚,费孝通家人以及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分别在家中及北大法学楼二楼的会议室布置了灵堂,接受社会各界的悼念。据悉,费孝通的遗体告别仪式将于4月29日在八宝山举行。

95岁高龄的费孝通先生走了,永远地离我们而去。可作为一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一位社会活动家他却依然活着,并长久地活在人们的心中。

回首20世纪的人文学者,费孝通先生的一生和他的学术生命是独特而充满魅力的。他的与众不同体现在诸多方面,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说:几乎无人能像费孝通那样把学问做到浅近而平易,无人能像他那样将“学人话语”化为“经世致用”的行动,而且几乎无人能以一生的心力,像他那样孜孜不懈地追求并且实现着“富民”理想。费孝通先生就是这样书写着自己的一生,无怨无悔,他说,天假有年仍要一如既往。

费孝通先生出生在传统知识分子家庭,受到过良好的现代教育并留学英国,他所走的路,像那个时代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就是想用所学为人类服务。这种朴素的理想,一直为费孝通先生那代人奉为圭皋。从他弃医从事社会学的那天起,他就抱定要用自己的知识“富国强民”。由是,70多年来,无论是做学生和后来教书育人,乃至担任国家领导职务,他无不以此,并一以贯之地从所从事的社会学专业出发而关注民生。从他早年携新婚燕尔的妻子深入广西大瑶山写出《花蓝瑶社会组织》,到他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从领导云大和燕京大学社会调查所写成的《云南三村》,到此后的《乡土中国》、《乡土重建》和《生育制度》这些经典的社会学专著,都体现出费孝通先生“如何做起学问来”的选择。

作为社会学家的费孝通先生,老师吴文藻“要建立中国的社会学”的话对他影响巨大。就他理解而言,中国的社会学不能眼睛向上而是应该眼睛向下,只有走入社会,走向民间,或者说更多的了解农村和农民,才会有中国社会学的发展与未来。费孝通毫不讳言地说过,中国的繁荣与强盛在于中国农民能否走上富裕之路。为此,他身体力行,皓首不移。尤其是改革开放,迎来了他的“第二次学术生命”,他不顾年事已高,“行行重行行”,足迹踏遍祖国的山山水水。他用他的博学和睿智,捕捉着中国社会的每一点变化,通过自己的切身观察上升到理论的思考,并将这些思考最终写成文章。他走一地,写一篇,纪录着中国的变革,从这些年来追踪小城镇建设、区域经济研究、城市化进程的走向……凡此种种,都倾注了他大量心血。

然而费孝通先生并未止于自己的探索。不管是传统的惯力还是家国的观念使然,总之,他注定要为抱定的信念死而后已。这或许就是这位老人的宿命。他没有因为年老体迈停步探究,相反,在世界风云激荡,社会剧烈变迁的今日,他的胸怀和眼光更加博大和高远。他的思考更开始“从生态研究进入心态研究”。他想到未来,想着未来进入小康社会的中国人该怎么和谐相处,与自然又该是怎么一个关系,与世界又该怎么共存共荣。对此,他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对人类社会秩序准则的主张与理想。而这16个字,恰应了我们今天该如何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仍用我在一篇文章中所写的话作结:费孝通先生不是哲学家,但他有哲学家形而上的思考;他不是理论家,却有着可以帮助人们付诸实践的理论;他给人们的感觉更像实干家。他以一个学人的聪明才智浸润进社会民众的沃土之中,在得到滋养的同时,推动并实践着自己的学术追求和人生理想。而这样富于理性的实干家是不多的。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费孝通先生走了,而他留下的精神财富不朽。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