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喜欢将科幻分成“硬”和“软”,那种有较多科学技术细节、有较多当下科学技术知识作为依据的作品,被称为“硬”,比如《超时空接触》(Contact,1997)中,有使用射电望远镜进行“SETI计划”、按照外星人提供的
对科幻作品的“硬”和“软”,各种观众和评论者的口味颇不相同。越是倾向于唯科学主义立场的,一般就越欣赏“硬”,因为在他们看来,越“硬”就越“科学”,而“软”的远端,那就逐渐过渡到魔幻之类,很可能会被他们斥为“伪科学”。
但是,比较“软”的作品,有时却可以在思想性方面取胜。从对人类文化的长远贡献来说,当然是作品的思想价值更重要,如果作品能促使观众思考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我们在日常语境中很少会去思考、或不便展开思考的,而幻想作品能够让某些假想的故事成立,这些故事框架就提供了一个虚拟的思考空间(这方面小说往往能做得更好些)。
从这样的角度来看,《天地大冲撞》(DeepImpact,1998)可以算既有点“硬”但同时又很有思想价值的影片。
影片的故事,实际上是古老的洪水故事的一段现代翻版。世界上好些古老文明都有关于古代大洪水或类似的传说,在西方,《圣经》中的大洪水和诺亚方舟故事当然是尽人皆知的。由于先知先觉或得到“天启”,预作准备,结果得以在一场浩劫中生存下来,然后东山再起,重铸辉煌,这样一个古老的故事结构,无疑启发了现代一些重要幻想作品的灵感。比如,阿西莫夫的幻想小说《基地》系列中,一条主要的线索,就是一位先知处心积虑,未雨绸缪,要让文明的种子在一场为期三万年的浩劫中保存下来,并且要设法让这场浩劫的时间缩短为一千年。
在《天地大冲撞》中,洪水是一颗撞击地球的彗星造成的。起先人类试图炸碎这颗彗星,派出宇宙飞船降落在彗星上并安放了炸弹。但是爆炸实施的结果,只是将彗星炸成了两段,一颗彗星变成了两颗;而更可怕的是,这两颗彗星依旧一前一后向地球撞来!精确计算彗星轨道和着陆地点的结果表明,撞击将引起超级海啸和洪水(影片中表现这两项情形相当惊心动魄),繁华的大都市将转瞬变为人间地狱,惊天浩劫已经不可避免―――人类文明甚至有可能完全毁灭。
这时,美国政府决定启动一项称为“方舟计划”的应急预案。
关于这项预案的内容及其实施情况,正是本片最具想像力、也是最具思想性的部分。“方舟计划”决定让100万美国人进入预先建造好的特殊设施(即现代化的“诺亚方舟”)中,这些设施可以在与世隔绝的状态中支持两年,以等待地球环境从浩劫中逐渐恢复。
但是且慢,在我们中国人看来,恐怕最棘手的问题,将不是如何确保特殊设施的安全和运作,而是―――我想多半是―――如何选择这100万人?换句话说,凭什么少数人可以被送进诺亚方舟,而大多数人将被抛弃在滔天洪水之中听其自生自灭?我们当中恐怕没有人敢于做出这样的预案。
在影片中,“方舟计划”是这样选择100万美国人的:
其中80万人由电脑随机选出,但是50岁以上的平民一律不在候选之列!
另外20万人,是由有关机构具体指定的优秀人才,包括医生、科学家、工程师、军人、教师、艺术家(影片中排列的顺序,也可能并无深意),这些人选不受50岁的限制。
在影片中,美国人平静地面对“方舟计划”的实施。
被选中的人没有欣喜若狂。几家人围坐着看电视新闻,忽然电话铃声响起,女主人接完电话后,平静地、有点抱歉地对丈夫和其他在座的人说:“我们被选中了”,大家听后继续看电视。过了一会儿,一位男士起身离去,妻子问他去哪儿,他说回自己家,“我们也可能接到电话”。
未被选中的人也没有“在末日前疯狂一把”的表现。那位起身去等电话的男士,最终就未被选中,洪水来临前夕,他和女儿洒泪而别。另一位妇女则将自己收藏的艺术品捐赠给特殊机构,希望这些艺术品能够逃过浩劫。
电影当然要搞一点煽情,影片中有几处是相当“道德煽情”的:
一个男孩(中学生)因为有某方面的优异表现,也被入选20万指定人选之列,但是他不愿意抛弃热恋着的女同学而独自得救。他先是和女同学结婚,试图让她以他妻子的身份得到进入“诺亚方舟”的资格,这当然是小孩子的幼稚想法,和走后门并无多大差别。但是当他得知女同学不能进入之后,他放弃了自己进入的资格,决定和女孩一同设法逃生。
美丽的电视节目女主持人也入选了20万指定人选之列,但是她却觉得自己不应该入选,因为自己其实没有什么才能。并不将自己的美丽和幸运当作多么了不起的资本,这应该说还是相当崇高的情怀。最终她将自己进入“诺亚方舟”的资格让给了一位有小孩的妇女,自己去到孤独的父亲身边,父女二人热泪相拥,在海边平静迎接滔天洪水的到来。当然,如果只从“国家利益”来考虑,女主持人这样做也许并不正确―――毕竟,在重建文明的未来,人们对美丽而有经验的电视节目女主持人的需要,一般来说会超过对一位普通妇女的需要。
派往彗星的宇宙飞船“弥赛亚号”,在实施了未能达到预想目标的爆炸之后,还剩下四枚核弹和一点有限的燃料。地球指挥中心已经宣布“弥赛亚号”行动失败,命令他们返航。但是宇航员们最终决定放弃生还机会,回头再次登陆彗星!这次他们将飞船驶入峡谷深处,引爆了核弹,终于将第二颗彗星炸成万千碎片。最后,在彗星残骸形成的壮丽流星雨中,地球避免了第二次撞击。宇航员们死的选择,换来了无数地球人类生的机会。那位中学生和他的女同学,就是因此而幸存下来的。
除了谁能进入“诺亚方舟”这样的问题之外,这部影片还可以引发许多思考。比如,这样的应急预案的实施,是完全透明,让老百姓清清楚楚,还是一切都在严密的控制之下秘密进行?又如,如果你未被选中进入“诺亚方舟”,在这末日之前的若干天里,你将干些什么?或者,如果你已经被选中进入“诺亚方舟”,你将随身带些什么东西?……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我们平日不会去想的,而看了影片之后,沿着其中故事展开的思路,开始思考这些问题时,又会发现都是很难得出答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