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玩”的就是体验

2005-07-06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这是一个自由的时代、一个个性化张扬的时代,也是一个产生共鸣的时代。

我们这个时代的旅游者,无论是“先行后知”,还是“先知后行”;无论是在徒步“行走”,还是去肆意“放飞”;不管是贴着大地,还是脚踩云头,他们付出了时间、精力和金钱,所想得到的就是一样东西―――“体验”。

旅游玩的就是体

验、找的就是感觉、要的就是心跳、留的就是记忆。“触动心弦”靠什么?靠卧游或神游不行,靠读几本旅游书、“嚼别人吃过的馍”不行,纸上得来终觉浅,这种“体验”,只能靠“行而知之”。

谁不知道海水是咸的。可当我30多岁第一次真正跳进广东潮阳的大海里时,我还是忍不住的捧起海水亲口尝了一下;前几年在青海湖,我又重复了这个动作。为的就是能有个亲身感受。

我早就在书本上读到过日月山,也曾为文成公主进藏时在此扔下日月宝鉴而感动。可真正让我觉得奇怪而永生难忘的是,我上到那日月亭里就流鼻血、下到100多米的山口上就止住了,原来我的“生理海拔”高度的临界点就在这里。

我早就听说过宁夏须弥山的神奇和“西海固”地区的贫困。我来到这里,当一个回族女孩打量着我凸起的肚皮,怯生生地问我:“叔叔,像你这样的人一个星期就可以吃上一次肉了吧?”我不禁流下了热泪,并把它和须弥山叠印在了一起。

知而后行,你获得的将是一道立体的、饱满的、难忘的、独到的“风景”。

旅游是阅历产业,也可以说是“体验产业”。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这种要求必将由浅入深,越来越多的人期望通过旅游寻找一种生活方式、感觉一种生存状态,这就是“深度旅游”或称之为“深度体验”。

然而,能给游客制造“深度体验”的只能是文化,我曾经称它为“行知文化”。

作为一个旅游业者,一个文化旅游的开拓者,谁都想给游人制造出“深度记忆”和“深度体验”。很多人所困惑的是他们找不到打开这扇大门的钥匙。

我以为,能给游人制造出以“深度体验”的,只有深入风景的背后:讲述故事。

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我们的每一个够格的人文景点,无不包涵着一段历史,一个和很多个动人的故事。像陋室、赤壁、兰亭、虎门、越王台、大槐树、珠玑巷、天涯海角……无不如此。

宁夏六盘山上有一块石头,你讲不出它的故事,它只是一块平平常常的石头;可有人说:那是长征时毛泽东在此歇息并“哼出”“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地方,马上这块石头就身价百倍,变成了旅游者向往的胜地。

徽州吴楚分界处的浙岭顶上有一个普普通通的坟墓,并不起眼,但在当地广泛传颂着一个像童话般美丽的“堆婆冢”的故事:浙岭是徽饶二州的必经通道。一条十五华里的古驿道“上七下八”,在岭上蜿蜒盘旋。行旅赶路的,挑担抬轿的,砍柴伐木的,遮风避雨的,爬上这“七上八下”的山顶,莫不大汗淋漓,莫不在此歇脚小憩。传说五代十国时,就有一个姓方的婺源女子,每日登上岭头,专为爬山过岭的行人供应茶水,分文不取。年复一年,女人变成了婆婆,她终于老了、病了、死了,死后人们就把她安葬在浙岭之巅,让她每天能看到过往的行人。凡过往者,谁也忘不了这个心灵善美的婆婆的恩德,都要在她的坟墓上加上一块石、撒上一把土,日积月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乡老妪方婆的墓冢高大了起来,变成了一个墓高六米,占地面积约60平方米的小“金字塔”。由于年代久远,后人忘记了她的名字,而尊称她为“堆婆”,于是“堆婆冢”的美名呼拉一下子传开了。一听到这个故事,这个普通景点的含金量立刻提高了。

江西婺源的詹天佑故里,詹姓子孙刨出了一块明代詹希源所写的断碑,你不了解时只是觉得这就是一块石碑。一说起故事,石碑就身价顿涨:这个詹希源是明初最著名的书法家,大字写得最好,朱洪武做了皇帝后,令他给太学的“集贤门”写一个匾额,他把门字的一钩勾长了,朱洪武大怒,说,我正要开门纳士,你却把我的门关了起来,杀!顿时詹希源人头落地。原来此碑是明初文字狱留下的遗迹。我在婺源采访时其后人指着路边的累累坟头对我说,这里埋的哪个不是进士啊,只是说不出他们的故事,所以就不被游人关注。

一位国内著名的旅游专家认为,如果游客到一个景区旅游,回来后能够讲出一些感触很深的细节和故事,那么,这个景区的设计就是成功的。

我所出版的两本有关地域文化的图书《深入黄山的背后―――找寻徽州》和《寻找梦中的家园―――发现婺源》,所以在当地受到旅游者的欢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们都是在讲述风景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讲故事就要注重细节。缺少细节的“故事”是没有感染力的。像安徽黟县宏村的月塘,为什么是半月型的?徽商人家的门梁为什么雕商字型的图案?这些细节,都有很多文章。于细微处见精深,作为一个旅游文化的开拓者,万万不可疏忽大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