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7月24日上午,第22届国际科学史大会在北京友谊
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在开幕式结束后作了题为“爱因斯坦与现代物理学”的特邀报告,从而拉开了这次大会学术活动的大幕。杨振宁说,如果说狭义相对论是以庞加莱、洛仑兹的研究为基础的,那么广义相对论完全是爱因斯坦凭一己之力“创造(create)”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直觉、美感等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杨振宁对比了牛顿体系的建立和相对论体系的建立这两次物理学革命的不同:牛顿面对的机会是向当时的每个人开放的,但“创造(create)”相对论的功劳要由爱因斯坦独享。报告结束后,杨振宁请一个个提问者到前台进行交流,现场气氛非常热烈。
本届大会将延续到7月30日结束,在整整一周的时间内,在友谊宾馆,在北京科技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颐和园等处将有一系列精彩活动陆续上演―――
荩大会的学术活动由大会报告、专题研讨会、科学小组和大字报四部分组成。美国女性主义学者Keller《科学词汇的全球化是否需要付出代价》、英国学者Cullen《移动科学史的构造版块:对李约瑟工作的若干反思》、刚从战火中走出来的伊拉克的学者Ismael《数字系统在古代伊拉克的发展》等大会报告都令人期待。
荩大会的主体是62个由著名学者发起组织的专题研讨会,每个专题需由至少两位不同国籍的学者共同主持。其中“路易十四和康熙时代的科学”对中法同一年代的科学发展和交流作了有意思的考察、“技术前景与环境污染”从科学史角度思考了环境问题、“日本在战时中国的人体实验”揭示了一段对中国人而言不堪回首的历史。此外,关于科学与战争、科学与宗教、丝绸之路上的科学交流、科学史在科学教育中的作用、新学科创建中的女性科学家、由赛义德看东方主义等等专题都是当前科学文化界乃至人文学界特别关注的热点。
荩为了纪念相对论诞生100周年,7月26日被设定为“爱因斯坦日”。在中国科技馆C馆举办的大型科普纪念展“爱因斯坦―――宇宙工程师”26日开幕,展览以“世界观与知识获取”、“爱因斯坦的生命历程”、“今日的爱因斯坦世界”三个方面铺开了一幅爱因斯坦的生平画卷。另外,25日在清华大学召开了“跨文化视野中的爱因斯坦―――纪念‘爱因斯坦奇迹年’100周年学术论坛”,7月26日晚《爱因斯坦全集》编者之一Stachel在北京大学作《爱因斯坦:神话背后的人》的公众演讲。这一系列活动将使中国纪念爱因斯坦发表狭义相对论100周年和“世界物理年”的活动达到一个新的高潮。
另外,大会期间还有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颁发首届“DHS青年科学史奖”、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大会等一系列学术活动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