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怀想海上花

2005-08-10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我中了鲁迅拒荐“青年必读书”及个人主义的毒,从来拒斥别人的反刍吐哺,对推荐书目的做法不感兴趣,认为是“不通之一种”。但遇上真心喜爱投契的人物,便又会把他的推荐和选择作为自己的借镜,冀从中延续同声同气的快乐。

因此,这么多年来,也从契心者著作中得来几份私自珍爱的书目,列作“欲采的海上花

”。毛姆部分,见《在世网枷锁中谈书说人》所述,而其他几种则还要比他来得早。

首先是叶灵凤的《读书随笔》(三联书店1988年1月一版)。这三册“随笔”,我在大学毕业前的1990年4月得之,当即入迷,那一年5月读毕,但这10多年来,仍不时翻看,每得愉悦与裨益。喜欢他谈书的情怀,文中有书,书中有人,既随之徜徉书海、俯拾奇珍,又多识古今中外许多有趣的书人故事。此外,叶灵凤常常以谈书追怀故人旧时,小小篇什、淡逸文笔中有真朴的感慨与微怅的情调,也是动我心的。1995年恰又是4月,曾专门重看一过、将经他介绍而欲觅之书列了出来;此后据以搜寻,每一得聚,总是欢畅。――我对因之所购的书可能还说得更多,反倒对这套《读书随笔》本身,正因在我心目中位置是那么的高、又是那么亲近,在此却只能寥寥数语,表达一份感激和神往。

接着是西利尔・康诺利和安东尼・伯吉斯所著、李文俊和申慧辉等译的《现代主义代表作100种、现代小说佳作99种提要》(漓江出版社1998年4月一版)。这是两本书的合印,我购得后,曾几次翻读,如品英国下午茶,细细回味。后来又从头到尾读过一次,选出一批书目。书中两个英国文学界名家的作品评介,绝不像中译本的独特开本那么方正,也不像书名那么冗长枯燥。两人的文笔、胸怀和眼光均极为出色,写得精要而精彩。尤其康诺利那本《现代主义运动――1880至1950年英、法、美现代主义代表作100种》,序言、各时代的前言和书评正文,都充满才情、机智、敏锐的穿透力,简洁而处处闪光,是动人的好文字,让人也迷恋于他描述的时代、作家和作品(译文亦应记一功)。中译本附了大量照片、画像、手稿、书影、插图,在当时的出版物中是难得的琳琅满目。因为名声不如叶灵凤的《读书随笔》响,我更视为架上的得意之藏,翻看之,可以当上佳的英国小品来读,也可时时加深对购、读西方现代文学的理解。

当然,就像对待毛姆一样,我没有完全依从他们的推荐。从叶灵凤到毛姆到这两位,都不是高高在上自居导师的人,都提倡读书要从个人的口味去选择,比如康诺利在序言中坦陈自己的取舍标准,强调个人喜好,十足英国老派绅士的风度和口吻――谦卑与自负合一。所以,《提要》不宜仅以书目视之,对这几种书,都应还原其本质,作为优美的读书笔记来读。据之选出“欲采的海上花”,只是像听倾慕的长者一席闲谈好言语后,顺便窥看他们的书房一角,然后偷偷追步那种意思了。

最后一种比较特别:声名更小,并非出自某一专人之手,也不是著作,而是一部两册的资料书《外国文学手册》(北京出版社1984年3月一版)。它由一批大专院校教师编写,并约请著名学者、专家、研究人员审阅和供稿。我曾偶然翻出多年前中学时买的这本旧书,颇感其佳――

全书分7部分,包括“外国重要作家生平著作年表”(值得一提的是,每位作家都由高莽绘了形神俱肖的头像)、“外国文学名著介绍”、“外国现当代文学概况”、“世界文学史大事年表”、“名词解释”、“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翻译工作者”、“外国文学论著、期刊简介”。附有索引、书影等。它虽然留存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形势影响的痕迹,但基本客观公正;资料现在看来比较旧(一般截至80年代前期),但也够丰富的。尤其可赞的是编辑的用心、周到、认真、严谨。我特别喜欢“研究翻译工作者”、“论著、期刊简介”这两部分,由之对我国翻译家群体有了较全面的基本认识,对其人其译许多零碎片段颇感兴趣,专门在笔记中摘录了一批,觉得可以仿郑逸梅体、作为“译林散叶”――就是说,从这些资料中,读出了趣味来。

更由此“发现”了一些名家旧译本的消息,当时翻看完后,便列了一个待觅书目,成为冬阳闲时的一点好消遣。

是的,闲来梳理和看看书目,就算一直买不到吧,这本身也是“望梅止渴”的自娱消遣。梅那样美,望一望、想一想,都足稍解疲乏苦渴了。――浮生长旅,哪能奢求更多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