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定价:36.00元
一百多年来,“振兴中华”成了我们整个民族心头挥之不去的一种情结,由此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篇章。1949年新中国成立,但首先伴随我
那么,如果要写一本书,该如何来记录和评价这样一段历史的起伏和功过?又该如何去寻求铸就今日辉煌中国的力量之源?这恐怕不是一件容易完成的任务。因为历史永远都是大家的天空,任何直接的语言和文字都可能显得苍白与偏颇,正确之道也许在于如何寻求一个坐标,选择一种角度,运用一个实例来追根溯源,从而见微知著。
《中国力量》的风格首先让我想起了两本美国的书。一本是哈佛大学著名教授约翰・科特在1995年推出的《新规则》(The New Rules),科特并没有直接讲述社会在出现什么样的新规则,而是通过追踪74届哈佛商学院115名MBA毕业生在20年里关于事业、抉择、行动和成败的经历,来向读者展示了后工业化社会中制胜的策略和规则的变化。另一本是著名作家斯特兹・特克尔1980年所著的《美国梦寻》(American Dreams),他采访了不同行业、地位和境遇的300余人,以其中的百篇结集出版,主旨在于揭示出什么是美国梦?这些寻梦之人寻到了吗?而其中的答案和结论则由读者自己给出。
相较之下,《中国力量》的难度和精彩并不输给上述两本名著。原因在于,作者是把一个企业和企业家的成长与共和国的历史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他们希望“从一个企业和企业家的成功来透视一个国家的力量,从一个国家的变革来解读一个企业和企业家的命运”。他们首先寻找到了一个典型的坐标――1954年出生的楼忠福和民营企业广厦集团。楼忠福出身农民,没有接受过多少学校教育,身处政治和体制边缘,而又拥有浓厚工商传统的浙江东阳。他们选择了一个很好的角度――以大历史的视角和宏大叙事的手法进行展开,作者显然发现了一个难得的事实:主人公楼忠福的命运曲线起伏与新中国的国运曲线变化完全吻合。他们运用了一个很好的观点――没有中国民营经济的力量,就没有中国改革的未来。而今天楼忠福(2004年富豪榜排名22位)和广厦(企业资产140亿)的成功,无疑为这段历史和本书的书名标示了最好的注脚。
要构建并驾驭这样的场面并非易事,需要作者多方面的积淀和功力。作者龙镇洋和周建顺显然是做到了这一点,而且做得十分好,这得益于他们凝重的历史感、责任感和生花的妙笔。所以整本书洋洋洒洒、酣畅淋漓,给不同的读者留下了充足的阅读、思考和启发的空间,无论你是政治家、企业家、学术家,还是公务员、经理人、创业者,抑或是学生和普通读者,只要你关心共和国改革发展的历史,关注自己和国家前行的方向,你都可以悟到真谛并从中受益。
那么,《中国力量》究竟想告诉读者什么呢?
第一是政策和制度的力量。邓小平在上世纪80年代反思文革的时候就说过:“好的制度可以把坏人变成好人,坏的制度可以把好人变成坏人。”这话今天仍然值得国人深思。
第二是改革和开放的力量。改革开放远非大功告成,它仍然是一项任重道远的挑战和任务,我们仍然需要铭记那句“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的警诫。
第三是民营经济的力量。民营经济从“野生”状态到登堂入室,说明了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中国民营经济的力量,将继续在中国乃至世界的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第四是企业和企业家群体的力量。环顾全球,哪个国家的综合力量最强,哪个国家必然具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影响力,同时也拥有世界上最优秀和最庞大的企业群体和企业家队伍。从这个意义来说,本书作者把中国企业和企业家力量看作支撑中国国力崛起、代表中国未来希望的“中国力量”,是一个富有创见、深刻的看法。
第五是企业家精神的力量。企业家是商业世界中充满活力的催化剂,是在大量普通事件中敢于求异的独立思想者、创新者和风险承担者。这种力量是一个国家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看来,无论作者讲述了多少历史和楼忠福及广厦的故事,但字里行间分明还是在阐述和梳理什么是真正的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