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美国留学是时下许多中国年轻人的梦想,经久不衰的TOFEL、GRE考试就是一个例证。有资料表明,中美建交前的1978年当年,中国大陆赴美在读留学生或访问学者总共只有50人。1979年,美国驻华使馆一共签发了523个F-1签证。然而从1980年到21世纪来临,赴美的中国留学生或访问学生超过30万,其间数万人学成归来。
透过这些热闹的景象,如果深入地想一想:为什么要去美国留学?美国教育的精髓是什么?恐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美国教育的真面目是什么?作为一位记者,一位在国内长期采访教育的记者,来到美国之后,我的目光首先投向的依旧是教育。
调查从我居住的旧金山展开,这个昔日因淘金潮而出名的美国西部城市聚集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他们对于教育的不同理解开阔了我的思路。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我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调查访问,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在回到北京,开始写作的过程中,我仍然搜集、补充了一些最新的事实。“开着飞机送儿童上学”、“教授干7年休息1年”、“不要门门功课A”、“美国大学排行榜”、“世界上没有愚蠢的问题”……书中呈现的是由大量生动的细节构成的真实图景,因为是采访得来的第一手材料,所以写起来比较轻松,读起来比较生动。
成功的教育没有模式,被视为素质教育范本的美国教育也并非完美,这是我们在学习运用美国教育经验的过程中应有的心态。譬如,美国的基础教育一向不提倡死记硬背,导致学生的基本功不扎实。正如布什总统所言:“即使在今天,近70%的城区四年级学生不能达到全国阅读测验的基础水平。我们高中三年级的学生在国际数学测验中落后于塞浦路斯和南非的学生。近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发现他们在能够修习正常大学水平课程前必须修学补习课……然而我们在花费数千亿美元于教育之后,我们仍远未能实现教育优异的目标。”物极必反。在中国教师开始尝试宽松式教育的时候,大洋彼岸的洋老师却开始教导学生学习要下苦功夫。
“扔进棺材的萨克斯管”,描述的是美国教育中另一个窘迫的现实。由于内忧外患(美国连续发动的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财政赤字猛增,国内经济持续低迷),教育预算不断削减,2004年以来,美国各州对教育的投入平均下降了2.2%,其中一些州对教育的投入削减了9%以上。预算少了,高等学校纷纷提高学费,中小学则削减音乐、美术和体育课程,以减少开支。美国民众对此一片反对之声,学生们把萨克斯管、网球拍、画笔等扔进棺材,然后抬着棺材游行。
这就是《准备去美国读书》一书的来龙去脉,书中的信息都是有关美国教育的“现在进行时”。随着时态的变化,现在进行时会演化为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事物也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但愿我的努力能让读者们对美国教育的现状有所了解,也希望今后有机会再来修正、充实书中的内容。
(《准备去美国读书》,施芳著,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