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虽然不是学界中人,但是对于学术界还是比较关注的。我在浏览“学术批评网”或学术刊物的过程中,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学术文章的后面总是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参考文献”。
按说,学术文章后面注明“参考文献”,这是通常的做法,没有什么奇怪的。不过,现在的“参考文献”似乎有越来越长的趋
我在“学术批评网”点击了一篇题为《英语学术界的若干论著体例及其启示》论文,全文几千字,竟然参考了34个“文献”,又点击了一篇题为《学术领域的四种变态》的文章,文末注明转引的参考文献是29条,与前文参考的范围相比稍逊风骚。以上所举,都是随便点击到的,决不是故意挑选的,由此可以断定,我这里列举的论文“参考文献”肯定不是中国之最。一篇论文,学术引用少则几条,多则几十处,这在学术界司空见惯,学者们都习以为常了。
可是,我却很不以为然。学术著作转引、注释,是学者著述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常识,既表明一方面体现出对他人成果的尊重,另一方面也便于读者在阅读中体会文章含义。富有严谨的治学精神的学人总是非常注意引文的出处。但是,学术引用应有度,不能不加节制地引用下去。如果一篇论文参考文献太多,那么作者的学术创新精神无论如何是大打折扣的。试想,短短几千字的文章,光是引用的参考书就有好几本甚至几十本,如此这般还有多少内容是属于你自己的呢。难怪现在有的人说论文很好写,原来窍门是找来一捆内容相关的书,每本书里摘那么一段,然后串起来就能凑成一篇宏论。这和“打劫”有什么不同?
当下学术领域剽窃抄袭之风到了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斯文已经扫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是又不能不说与日见其长的“参考文献”没有一点关系。做学问不可能不吸取别人的研究成果,我们的学术研究总是踏着前人的肩膀前进,我也不反对学术的引用,但是引用要有个限度,这个限度即读起来让人觉得文章是你写的,而不是抄来的。因为过多的引用不但使自己丧失了一个学人的可贵的探索创新精神,而且还有投机取巧甚至是堂而皇之抄袭之嫌。为学术规范和学术建设计,我们不妨找一篇参考文献严重比例失调的论文,把里面参考的部分抽掉,看看还剩几句话是作者本人的。我们还不妨检索一下看看谁的一篇文章参考文献最多,能否也来申报世界吉尼斯纪录,这也许是学人的一个贡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