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爱荷华大学校友录
本报记者康慨报道 在北京长大、1998年才开始用英文写作的32岁女作家李翊云,战胜了其他五位各国候选作家,于9月25日赢得了首届
李得奖的作品是她的短篇集《千年敬祈》(A Thousand Years of Good Prayers),9月20日才由兰登书屋在美国出版,这也是她出版的首本书。小说从熙熙攘攘的北京,荒凉辽阔的内蒙,一直写到了大洋彼岸的芝加哥。
李在北京长大,后入北京大学,1996年赴美学习生物学,两年后才开始用英文写作。爱荷华大学的校友录上说她刚到美国时,别说英文,连中文小说也没写过。她的英文水平读报纸还行,读小说便难讲了。但她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进了爱荷华大学著名的“作家工作室”学习写作,仅四年后,自2002年起便陆续在多家文艺名刊――如《巴黎评论》、《纽约客》和《葛底斯堡评论》上发表短篇小说,并获得首届普利姆顿新人奖。
我最早读到的李翊云小说,是2003年年底刊于《纽约客》的《多余》(Extra)。小说前半部分是个典型的祥林嫂式的故事,写51岁的退休女工林奶奶嫁给了76岁的老唐,两个月后老唐病死,林奶奶分文未得,被唐家的两个儿子赶出家门,不得已到郊区的贵族学校里当清洁工。小说不长,但令人印象深刻,至今对林奶奶给老唐洗澡那一段描写记忆犹新。
中国学生出国后,边学英语,边写小说,而后一举成名者,哈金是近年来最成功之人,李翊云紧随其后。这样的例子,有一个是新鲜,如今有了两个,就该成为现象了。为什么在国内不写到国外写?为什么不用汉语用外语写?为什么非母语反而成了写作的动力而非阻力?可以研究一下。
弗兰克・奥康纳奖以爱尔兰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作家奥康纳命名,用以奖励过去一年中以英文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入围者不限国别。今年的奖项由获得2005年“欧洲文化之都”称号的科克市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