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气势恢宏筑长卷

2005-09-28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放在我面前的是《中国新闻事业通史》,分三大卷,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这部长达250万字的“通史”,是50名专家通力协作,历时10年才编写成功的,标志着我国新闻史研究的新成就。

我国是世界上最先有报纸和最先有印刷报纸的国家,在我国这片土地上,曾先后出现过6万多种报刊,1000多

个通讯社,200多个电台电视台和成千上万个新闻工作者,有过几百次大小不等的有影响的宣传战役。这些都是我国新闻史需要认真研究的对象。以上这么浩繁的内容,在以往的一些新闻史著作内,留下不少空白和缺门。而这部“通史”都一一涉及了。它从先秦两汉一直写到当代,上限起于公元前三世纪,下限止于1990年,时间跨度达2200年。一部书在纵上要囊括上下两千多年,在横上要概述我国版图内的新闻活动,这是颇费功力的。可以说,这部书是我国几代新闻史研究者集体智慧的结晶。

我读这部通史时,特别注意全书的章节结构,书的内容这样丰富,如果设置一个科学的合理的有机的系统,这是不容易的。只有设置了这样的提纲,才能进行编写。本书的第一章是“中国古代的新闻事业”,这一章里分述了唐、宋、元、明、清的早期报刊形态与活动。我国近代报纸的出现与外国传教士在我国的新闻活动有一定的联系,因此本书第二章是“外国人在华早期办报活动”。从第三章“中国人自办报刊历史的开端”起,就按历史发展的顺序分别设立专门章节了。在抗日战争时期,本书也设置了四章,第十四章是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新闻事业;第十五章是这一时期抗日根据地的新闻事业;第十六章是这一时期沦陷区和上海孤岛的新闻事业;第十七章是“香港的抗日新闻事业和海外华侨抗日报刊”,这样的设置就使得读者对本时期的新闻事业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此后又是按历史发展先后安排章节。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闻事业出现蓬勃发展的新局面,于是第二十四章就分为十一节分别介绍了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等以及新闻传播手段的现代化方面的新面貌。本书共设置25章,把我国新闻事业历史发展的过程和盘托出。这样的设置是比较科学的,能把各方面的内容恰如其分地摆布开来,令读者有个概括的了解。

新闻史的研究,同阶级斗争史、政治斗争史和政党史是密切相关的。有些新闻史著作,只说明某家报刊的政治背景,宣传了什么思想,而没有说明它是如何宣传的,在宣传方法与效果上缺乏论述。这部“通史”则改变了这种状况,加强了这方面的内容,有些章节专门讲了新闻观的认识是如何深化的,在新闻业务上有些什么发展变化,使我们能借鉴和参考历史上各类型报纸的办报经验。

一部新闻史也可以说是千万新闻人物的新闻活动史,每个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的新闻代表人物,通过新闻事业的发展,展开了一幕幕新闻业者的活动场景。从“通史”中我们认识了许多著名的记者,民国初期有“报界奇才”黄远生,他写的新闻通讯是民国初政治风云的真实而详尽的记录,至今对研究民初政治史、财政史、外交史还有重大参考价值,既是新闻,也是信史。稍后的邵飘萍也是蜚声全国的“新闻巨子”,在我国新闻史上,他是第一个重视通讯社,并以通讯社为依托成功地开展新闻采访和报道活动的著名记者。他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新闻作品和办报经验。在他们之后,我国又不断涌现了瞿秋白、邹韬奋、范长江等许多著名记者,在不同历史时期,在新闻舞台上演出一幕幕精彩的活剧。

“通史”这样大部头的学术著作,靠少数人孤军奋战或小团体作战是不大可能在短期内完成的。参加这次“通史”编写工作的有50人,他们来自24个单位,几乎全是研究新闻史的专业或教学人员。他们为了完成编写任务,前后投入10年光阴。可以说的的确确是“十年磨一剑”。

《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的编成出版,是可喜可贺的事。此书已荣获了吴玉章学术奖,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把它推荐为研究生教学用书,获得了研究生教材编写奖。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