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朋友对我说:我已经两年没有读过书了。当时一听,很惊讶。可是想想自己不也是吗。自从大学毕业以后也很少读书了。也许是因为忙,忙工作,忙兼职,忙家庭,忙得离书本就越来越远了,童年时抱着一本书读到天亮的场景,早已成了一种遥远的记忆。
其实,我也曾去书店看过,想买上几本书回去。但在书店转了
看看书店的畅销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财商、励志、成功学类的图书,并且高居排行榜前列。可是这些书真正又有多大的含金量呢?买回去一看,发现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看过也就忘了,无非是看的时候感觉热闹。也没有见买了这本书的人真的成了富豪、成功人士。倒是见过许多人沉浸在这样的一种幻想中迷失了自我。还有各种考试的书籍,自考、考研辅导书等,掀起一个又一个购买狂潮。这表明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功利阅读的时代,而不是一个审美的时代。
青春文学类书籍也成为这个时代的青春痘。80后作家、少年作家、少女作家、新概念系列的作品风靡文坛,并不时地来排个座位,分些水果。这些内容空洞、雷同、模式化、无病呻吟的作品,使得传统的文学作品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正在沦丧。而且这种写作越来越低龄化,年龄最小的如《窦蔻流浪记》的作者只有6岁。听说有出版商正在推出90后作家的专集。设想,当一部作品的作用只是像韩寒那样挣来汽车的油钱时,这种作品的意义还有多大?
名人出书是我们时代的一个恶俗。生活起居、日常琐事、绯闻隐私成为主要内容。说文雅一些,是游戏文坛,玩的是深沉。但是,读完这些流行的作品后,头脑就清醒多了。原来自己心目中的他就是这副德行。有人批评有些演员没有文化。但是,出一本书就是有文化了吗。因为赌气而出的书,谁还有勇气读下去?
还有网络文章结集、出书是这个社会的又一流行元素。可是,网络文学最大的优点是依据网络的,一旦脱离了网络,变成纸质的,会是什么样的呢?付梓的网络文学作品看来销路还可以。不过,这些作品对着电脑屏幕读感觉比较好,印在纸上就显得单薄、不耐看。它一旦脱离了网络,便有其名而无其实。
这年头,想找一本适合自己的书,比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对象还难,也难怪有那么多的人不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