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缘何“猝死”?

2005-11-0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10月份出版的《科学》(Scientific American中文版)发表公告称,由于“美方提出停止继续合作,根据原签定的合作协议,《科学》杂志(《科学美国人》中文版)2005年第10期为该刊的最后一期”。消息一出,科普界为之震惊,随后,关于停刊的原因也传得沸沸扬扬。

《科学》曾任主编周国臻接受《新京报》

采访时表示,美方终止合作的主要原因是“不满意中方的发行量”。具体的说法是,虽然该刊销量已从三年前的4000多份提升至现在的2万份,但远未能达到美方要求的5万份的发行量,另外,现在100多万元的营业额也达不到美方要求的350万的营业额。

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除了发行量的原因,杂志社“还一直拖欠着美方的版费没有付清”。

在宣布停刊前两个月,杂志的主编突然易人,外界有人猜测有更深层次的人的因素甚至腐败问题。对此,该知情人士表示:“在这种情形下,外界有这样那样的猜测是不可避免的,但这些都没有实在的根据。主编的工作或许存在失误和疏忽,上面做出人员调整可能也是考虑到这一点,但这与停刊没有直接联系。”该人士说,体制问题和资金不能落实是导致这本正在上升期的杂志“猝死”的根本原因。

据介绍,作为《科学美国人》的中文版,《科学》杂志从1979年开始出版。2002年之前,美方在版权上并没有收费,而是无偿交由中方使用。2002年起,美方改变策略,开始向中方收取版权费用。科技部决定将杂志由重庆迁到北京,主办单位也由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改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杂志移师北京还有一个原因是,当时重庆方面在刊物中掺杂了国内原创的文章,其中一些是收取“版面费”后刊登的,质量良莠不齐,甚至有的文章被斥为是在传播“伪科学”。这导致了读者的不满和各方的指责。

《科学》进京之后,科技部划拨了60万元的支持经费。但该知情人士透露:“60万其实是个虚概念,因为科技部把钱给了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而杂志是由信息所下面的科技文献出版社承办,信息所只是从出版社每年上交的利润中减免了60万而已。”据说,出版社对这本杂志并不太重视,“最后能有多少钱落实到《科学》身上就很难说了”。

该人士表示,由于缺乏上面的支持,资金极度匮乏,杂志的发行工作不够理想,读者经常反映销售网点太少,不能很方便地买到刊物,而且邮寄过程中丢失的情况也比较严重,对读者的投诉处理也不够及时。“《科学》几乎没有做过广告,也没花精力在各报刊零售点铺货,完全是靠杂志本身的声誉和读者之间的口碑相传。”据说编辑部也积极想过一些点子,试图策划一些活动进行推广,如2004年的《科学》25周年纪念会等,但最终因缺乏支持,精神涣散,后来不了了之。

“另一个原因,杂志主办单位低估了美方不合作的决心。没想到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家为什么要吊在你这一棵树下,尽管你有着官方背景。”该人士透露,许多单位是知道《科学》这本杂志的含金量的,曾经有多家单位表示过投资合作的意向,都因杂志主办单位要价太高或其他各种复杂原因而没有成功。

至于网上流传的拖欠稿费的说法,该人士表示,杂志主办单位是个大单位,下面有几十种期刊以及众多产业,不至于连这点稿费都支付不起,关键还是体制上的问题,以前太不重视,寄出稿费的时间比较晚。另外,“稿费标准确实比较低,有些译者看重的都是这份杂志的声誉,认为翻译这种高水平的文章是一种荣誉,没太计较钱多钱少”。

该人士说:“现在杂志社的打算是,从2006年开始出版拥有全部自主版权的本土化中文期刊,当然也不排除引进别的国外期刊的可能。”

另有消息说,《科学美国人》已找好了新的合作者,新刊的编辑部也不会设在北京。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