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摇篮

2005-11-09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我进入人教社,于今已52年,可算是开社老人了。进社那年,我27岁。青年、中年、老年,在社里度过多半个人生,度过人生的黄金时期。提笔为社庆写祝词,首先跳出两个字是“摇篮”。不错,人教社是我成长的摇篮。

回想初进社时,我才走出大学校门,只有满腔热情,毫无涉世和工作的经验,理论和实践都非常欠缺

。我一进社,就从事中学语文教材的编辑工作,专业素养也很不够。经过“文革”前十多年在工作中的学习锻炼,我才逐步有所提高,比较成熟起来。这十多年是我迅速成长的时期,客观上,人教社提供了极好的学习条件,主观上,我还是肯学习的。

第一,向前辈学者学习。当时人教社人材济济,中语室集中了许多有真才实学的著名学者。道德文章堪称一代宗师的叶圣陶社长亲自领导中学语文的编辑工作。还有朱文叔、吴伯箫、张毕来、隋树森、王泗原等许多位先生都是我的好老师。受到诸公的言传身教,有如坐春风之感。我向他们学习渊博的知识,学习衡文的深刻识度,学习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力,特别是学习又认真又宽容的学者风度。学术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彼此私交却十分淳厚,耳濡目染学到的东西终身受用不尽。

第二,勤奋地、甚至有些贪婪地博览群书。我社图书馆藏书甚丰,编辑室书也不少,有一部“四部丛刊”,足资阅读。我的业余生活主要是读书。孩子由我岳母家抚养,我和妻住人教社宿舍。不起火,吃食堂。也不烧开水,到胡同口一家老虎灶去买。在不加班的夜晚,我们两张三屉桌相对,各按自己的计划读书,作笔记。两个苹果,一包花生米,要算是难得的书边享受。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共同的。读各自的专业书籍,在我,则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曾结合工作,搜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著名文学家关于语文教学的言论,出版了《论学习语文》;曾与朋友合作,广泛搜集中国古代寓言,出版了两卷本《寓林折枝》。如今生活已大有改善,鸟枪换炮了。可是忆及往事,并不觉得清寒和单调,倒是觉得有无穷的高尚情趣。

第三,在自己的工作中学习。正面总结经验固然重要,从反面总结教训更能受益,从工作中最容易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比如,我发现文字功力不足,正好向身边的诸公学习,受益于叶老的教诲最多。不仅文章的修改,连一封复读者的信,经老先生改定,我都要细心琢磨修改的道理,渐渐摸到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理脉。我爱好文学,业余常给报刊写稿,这也大大提高了我的文字功力。再如我有粗疏的毛病,自己随时注意改正。写出东西多看几遍再出手。至今我还保留着这个习惯。

“文王拘而演周易,孔子厄而作春秋。”我辈凡人也不例外。经过磨难,我增加了对生活的洞察力,去掉几分书生气。拔乱反正以来,由于摆脱了巨大的精神压力以及种种极左的束缚,我感到获得解放,在语文教学研究和文学创作两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提高。目前年届八旬,仍感到有使不完的气力。回顾走过来的路,我是在出版社这个摇篮里长大的。才进社的青年朋友们 你们一定清楚地了解出版社的职责是编辑出版中小学教科书的,然而,你想过吗?出版社是你成长的摇篮,是个培养人材的大学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