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2004中国建筑艺术年鉴》在京首发,建筑师矶崎新、张永和、马清运、王澍、艾未未等分别获得“中国建筑艺术年鉴学术奖”。同时,十多位建筑师和建筑学者,针对“中国建筑设计与城市发展”等进行了讨论。
《2004中国建筑艺术年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主编,天津
伴随着《年鉴》内容的收集和出版过程,“中国建筑艺术年鉴学术奖”也从中诞生。这些作品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针对中国建筑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在中国大规模城市化的进程中,如何保持传统却又不仅仅是传统,如何将人造的不自然改造成人造的自然,如何修复快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城市肿瘤等等。
《年鉴》编委朱锫认为,中国大规模城市化发展造成的后果是城市文化的流失,而建筑应该是人类集体记忆的痕迹,像海绵一样吸收和缓释着一个城市的历史。建筑师不仅应为当下的个性负责,更应该为集体记忆负责。比如,在北京的城市建设过程中,上世纪60至80年代留下的许多机构性建筑,再一次沦落为空置和拆除的对象,也成为一个个城市“肿瘤”难以切除。朱锫认为,这些肿瘤的症结在于打断了城市发展的时间观念,不能自我更新。而建筑师能否把这些肿瘤改造好,使其自然地融入到城市集体记忆中去是艰巨且义不容辞的任务。《年鉴》出版委员会主任陈为邦指出,中国的城镇化发展过快,到处是施工现场,大部分传统建筑历史遗迹被破坏殆尽,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建筑。民居作为一种最为普遍的建筑文化,在物质上和精神上所表现的现象不乏社会学意义,它的发展与社会文化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今天的快速发展消灭了这些传统生活方式和生产行为,因此建筑问题已经演化为城市问题,而它比建筑问题更为严重。另外,陈为邦还指出,国内某些部门领导缺乏远见,以政府行为破坏优秀的历史建筑作品的行为并不鲜见。因此建筑艺术知识的普及不仅是针对普通百姓,还应包括政府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