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术界,孙克是一位热情随和、颇有人望的美术评论家和活动家。作为评论家,孙克从未脱离实际地去建构理论,也不曾跟在创作家的后面做些无关痛痒
上世纪80年代,孙克发表了一篇很有深度和影响的文章《一代人的思索和追求――评半截子美展》。从那时起,他就把自己的理论思索和这代美术家密切联系在一起。他的认识来自与这代画家们耳鬓厮磨中的共同思考。多年以来,他的理论批评也正反映了这一代人思索和追求的一个主要方面。当以西方价值标准奏起的“中国画危机论”噪声震耳时,他却满怀信心地断言,中国画并非“穷途末路”,而是“方兴未艾”,展望前途,光明灿烂。当“走向世界”的口号误导出忘记民族文化身份的负面作用时,他却语重心长地阐述“我们的立足点”,鼓励同道首先立定脚跟。
孙克是一个自觉植根传统的美术批评家,他在种种美术讨论中的看法,既非奉命代言,也非因循守旧,而是来源于深厚的民族土壤,在传统身边思考。他被称为传统派的美术批评家。我在十年前曾说过,孙克“在美术发展的十字路口上,不为时习所染,坚定而又充满激情地把自己的理论思考紧紧地围绕着生活与传统,从而取得了他人不可替代的价值”。
20余年来,孙克在从事美术批评的过程中,不管评人物,评作品,讲得多么具体,评得多么注意分寸,那只是他宏观思考的具体化。他的论评虽然时而在民族美术与国际交流,时而在精英与大众化,时而在市场与创作,时而在笔墨与审美,时而在大师的出现,但一直没有离开从古代到20世纪以来传统的发展演变与兴衰沉浮,从而形成了以大观小和由远思近的特点。
孙克在治学上以大观小,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又有新的发展,他在传统身边的思考,已从艺术上升到文化,从着眼本土包括中国美术生存状态在近年的变化发展而拓展到本土文化与世界格局的关系,他对于中国文化与中国美术发展的思考,我觉得是愈益深沉了。比如他在论及民族文化时指出:“民族文化的大树,根系扎在特定的土壤中……每个人和所从事的事业,都是这大树的一个细胞、一个基因,这是无可选择的。”为此,“在任何外来文化的冲击下,都要保持清醒的自我,既不要自尊而自我封闭,也不要自弃而俯首称臣”。
20余年来,孙克发表的美术论评已不下几十万言,自选取其中部分结集出版为《孙克美术文论集》(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是非常令人欣慰的。我相信孙克文章所反映的一代人的真诚思考与追求、民族的自尊与自信、治学的精进与实干,肯定对后学不无启示。